赵九章:人造卫星之父,却没能亲眼见证卫星的发射

2020-10-01 23:17:46 作者: 赵九章:人造

身在中国,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国之重器的研发成功与否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保证人民安全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推动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力量。

显然,我们中国的国之重器在当今世界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无论是上天、入地、下海,还是基建、制造等等,国之重器都当仁不让,且向人民、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而在国之重器为我国带来的荣耀背后,是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科研人员在支撑,他们前仆后继、呕心沥血,却也不厌其烦地坚持着。我们对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同样也应该感念于所有科研工作者的付出。

那接下来要谈到的这位也是中国人造卫星的先驱者,他的名声或许没有钱学森等人那么如雷贯耳,但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他就是赵九章。

赵九章

赵九章,1907年生于河南开封,成长在一个中药世家,原由家中长辈决定的人生道路在民国那样的动乱时期发生了很大改变。

事实上,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又因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后来也在学校教育中受益良多,尤其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浪潮,他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规划和期待,彼时,“科学救国”这颗种子已深深驻扎在他的心底。

1926年,赵九章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浙江工专(浙江大学工学部前身),三年后,他又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物理,这几年的学习生活都为他之后的气象方面的研究创新和文章撰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3年,赵九章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当时由五四运动所引发的留学潮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科学民主的旗帜摇曳在每个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心中,新一代青年人也希望通过留学这条路,可以探求国外的国家模式和先进技术等,从而为中国革命助力。

五四运动

赵九章亦是如此,他积极转向国家公派留学生的名额争取,并于1935年考入德国柏林大学气象学专业,师从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1938年,赵九章博士毕业回国,他先后在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等高校任教,同时也在各大气象研究所进行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研究。

他将数学和物理的方法应用在气象学领域,在中国动力气象学上是有开创性贡献的,并且他的很多相关理论都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像他提出的行星波不稳定概念等。

十多年的时间里,赵九章始终坚守在气象学研究的岗位,即使面对并不乐观的国家形势和科研条件,他也不曾退缩,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创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并具有严格的指导意义,值得借鉴研究。

赵九章在德国期间

1958年,对中国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对于赵九章来说更是转折性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我国已亲眼目睹了苏联和美国人造卫星的相继发射,当时美苏两国相持不下的紧张态势同样让我国感受到了危机,同时我国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人造卫星必将成为未来国家力量的一种体现,而此时的中国恰恰也需要这样一个契机以尽快地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决定要跟上美苏脚步、加紧研发人造卫星后,我国很快就开始了大刀阔斧地筹备行动,首先便是需要设立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研发团队,赵九章就在其列。

事实上,赵九章一直是主攻气象方面的研究,而人造卫星又是中国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没有人有足够的经验或者相应的知识储备去独揽这件事,尤其是在美苏牢牢封锁重点技术的情况下,该领域的研究更是举步维艰。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赵九章同钱学森、卫一清等人被赋以重任,他们也欣然接受这个挑战。

赵九章是技术组的组长,在综合分析我国国力和科研现状后,他向上级报告了关于中国人造卫星发射的重要提议,即按照探空火箭、小卫星、大卫星的研发顺序按部就班地实现人造卫星的发射,这一计划得到了广泛认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