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战略有没有缺陷,来看看苏轼一家的评价

2020-10-03 16:04:48 作者: 诸葛亮的战略

刘表去世后,刘琮继承荆州牧的身份,投降曹操。刘备只好从樊城往南撤,到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劝说刘备进攻刘琮,拿下荆州与曹操对抗,刘备拒绝;取得荆州之后,刘备先与刘璋组成同盟,受邀入川进攻汉中,实际上却与刘璋翻脸,又夺取了刘璋的益州。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也参与了很大一部分。首先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将刘璋的益州视为刘备的基业;在攻打益州时,诸葛亮和张飞、赵云、刘封由东而西入川,切断成都和南中的联系,与刘备的主力对刘璋进行合围。这一战也算是诸葛亮带兵的“首秀”(虽然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苏轼眼中,刘备和诸葛亮此举就是仁义与诈力杂糅,其行径和曹操没有什么两样,而刘备集团兵不如曹操多,地不如曹操广,如果再失去仁义的旗号,等于唯一的优势也不复存在。这就是苏轼认为的诸葛亮的战略与刘备集团坚持的政治口号的相悖之处,是其战略中一个缺陷。

苏辙:诸葛亮以治世之才,行使将略

诸葛亮是一个治国的大才,把蜀汉的烂摊子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一点毋庸置疑。对诸葛亮颇有微词的陈寿在《三国志》中为诸葛亮立传时,也是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政治才能,稍微批评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然小编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很强,只是低于政治才能罢了)。苏辙也赞同陈寿的观点,认为诸葛亮应该坐镇后方,主持蜀汉的政务,北伐曹魏的事情应该由专门的将才、帅才来做。

虽然苏辙在发表这个观点的时候,是批评刘备的用人之道(小编觉得有点奇怪,刘备在位的时候,诸葛亮大部分时间都是做政治工作,像“汉中之战”这样的立国之战,也是法正跟随出征,刘备并没有将诸葛亮当做将才来用,苏辙的批评莫名其妙)。但诸葛亮后期也确实是军事政治两手抓,自己一个人干萧何、张良、韩信的活,最后劳于军务,病逝于五丈原。其实当时也有人批评诸葛亮干的事情太多,不能让其他人各司其职。苏辙这句话不是针对诸葛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非议了诸葛亮自己做主将北伐的行为。

小结

以上就是苏轼一家对诸葛亮的负面评价,诸葛亮虽然是近乎完人的人,但我们不应该“为尊者讳”,历史上应当有《三苏不取孔明》这样的不同的声音。不过这种声音应当存在不意味着一定正确,“三苏”没有处于当时的环境,也没有考虑到刘备本来微弱的实力和发展的困境,尤其是对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的评判,更是会遭到后世的批评。和“三苏”评价诸葛亮一样,后世对“三苏”的评价也是应当存在的。至于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就需要读者自行判断了。另外以上对诸葛亮的观点均取自“三苏”,不代表小编的观点。

参考文献:《三国志》、《齐东野语》、《诸葛亮论》、《三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