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没有杀手握重权的大臣们?

2020-10-04 14:27:13 作者: 为什么唐太宗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历来都有一代功成万骨枯的传统。

但凡是伴随着帝王君主们征战四方的能人将臣们,很少有能避免最后卸磨杀驴,或者革职迁移的结局,最后得以善终的。

其实帝王们本意也并不想如此,但是在多年征战的过程中,很多的军兵将士们,都不是由帝王君主们一手掌握的,而是把兵权大任,交给自己的亲信或者将军手中。毕竟打仗这么危险的事,如果皇帝没事就御驾亲征,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国家不就麻烦了吗?

所以,将士们与朝夕相处的将军或者亲信等人,就显得更为亲昵,也更能听从上级的命令,而不是远在天边的皇帝。

不过,在中国最负盛名的几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当中,有一位却是例外。这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坐上皇位后,并没有大杀功臣。甚至就算大臣们犯了罪,只要不是谋反这种大罪,一般也都并没有严厉责罚。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却避开了这个历史怪圈?李世民是靠什么避免的呢?难道他就不怕功高盖主,被人架空皇权吗?

1.年轻自信

李世民的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他的出身本就是官宦之家,名门世族,而且是开国过程中功劳最大的功臣。唐朝开国的几次重大战役,基本上都是李世民亲自指挥的。其中的战略部署,攻占方向等一些部署方面,也都是他直接领导定制完成的。

后来的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中,谁也不敢说自己的功劳比李世民高。

再就是李世民登基的时候,才三十岁不到,正值英年。反观李世民当时手下的这些功臣们,各个都比李世民年长,不等李世民退休,他们就都先行一步了,所以根本不用操心。

2.相互制约

其实,真正聪明的帝王,并不是开国了稳定了,就一定要滥杀无辜,而是要让这些个大臣们相互制衡。虽然当时大家的权望都很重,但是绝对不能说是仅凭一人就能造反的。

当时唐朝的制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唐朝地方上的割据势力。唐朝奉行的是府兵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没有战乱的时候,士兵该种田种田,该过日子过日子,娶妻生子啥的都不耽误。但是一旦有了战事呢,大家就要立马放下锄头,即刻起身拿好武器为国家执剑征战。

这样一来,就不存在哪个将军,哪个功臣常年累月的手握很大的兵权。而且也不可能和士兵们一直是朝夕相处的。因为士兵大多都是临时招募的嘛,大家打完仗之后都是各回各家。而将军也是回到朝廷中也多是做做文臣,身边也有亲信兵马,但是都比较少,也就几百人而已。

因为府兵制导致这些将军大臣手中,没有一个人是割据一方权力过大。手里没有千军万马的将军们,皇帝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相反的如果不杀这些开国功臣,这些人还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百姓们还会觉得,皇帝是一个重情重义,具有仁慈之心的明君。

3.身份出身奠定了格局眼界

历史上很多皇帝,尤其是需要卸磨杀驴的皇帝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多是白手起家,或者原本身份地位不是那么高的。

比如说朱元璋,年幼时放牛,讨饭、和尚,什么都干过。后来机遇得当,自己也奋发图强,这才当了皇帝。

再比如汉高祖刘邦,也是自己和身边的追随者的身份地位都相差不大。与其说是追随,倒不如说是大家志同道合,所以干脆就凑在一起干点啥宏图大志。

如果是这种情况,等到最后成功了之后,这些开国功臣难免就会想,大家都是一起从草民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干起来的。一同出生入死、同甘共苦,为什么最后只能你是皇帝。大家明明都是一张草席睡过来的,为什么我不行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