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曾经详细查考《春秋》经传的文字,都没有发现“柯邑之盟”前,鲁国曾经三败于齐的记载。《左传》在记载“柯邑之盟”时,倒是说明了鲁国自此之后,始与齐同盟,成为复会于鄄、“齐始霸”之伏笔。
不过检视《春秋》与《左传》在记录“长勺之战”到“柯邑之盟”之间,有几件特殊的事情值得注意。一是鲁国在两年之内三度与宋国作战,皆胜之;一是齐桓公举行“北杏会盟”,遂人不至,鲁也未与会;一是齐人灭遂后,旋即有“柯邑之盟”。
从以上几点可知:《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曹刿担任鲁国将军的期间,应该在“长勺之战”后,而三胜宋师,或许都是以他为将军。但是鲁国与齐国相较,毕竟是个弱国。那么,合理的推测是:因为“北杏会盟”,鲁人、遂人不至,所以齐国出兵侵灭遂国的时候,遂国极可能与鲁国联军对抗齐国,结果战败灭国。齐人不仅派兵戍守遂国,甚至移师攻伐鲁国,曹刿三败于齐,应该就发生在此期间。
《东周列国·春秋篇》曹刿剧照
根据这个推论,我们便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由于鲁军三战皆北,因此《春秋》经传皆讳之。这就可以与“曹刿三败于齐”的记载相结合,而衔接了当年冬季,齐、鲁“柯邑之盟”的事件背景。
如此也正证明了孔子作《春秋》时,确实有如《左传》所谓的“讳国恶,礼也”,以及《公羊传》所揭举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原则,而不予载入。
在此之后,曹刿虽然可能继续担任鲁国的将军,但是齐桓公的霸业已成,诸侯间的秩序开始建立。鲁国既然参与会盟,侵伐邻国的事情,当然也就受到相当的节制了。
春秋时期,齐、鲁兴衰起落的关键
史料中曹刿再度出现,是“鲁庄公如齐观社”引起臣僚以为不合礼制的讨论。《左传》和《国语》都有记载,而以《国语》之记载最完整。
由此可以发现,“柯邑之盟”后,鲁庄公已经放弃与齐国对抗的意志。尤其庄公如齐,是以观社为名,观兵为实。《史记》称“庄公好勇力”,司马迁的记载显然是正确且有所本。
好勇尚武、赴齐观兵而不顾礼法制度,既不纳谏,又不务德,宜乎庄公末年政衰,死后有哀姜之淫、庆父之乱、二子之遇弑。混乱了两年,才在齐国的协助之下,定鲁僖公之位。此后南方有楚国之兴盛,西有秦、晋之崛起,终春秋之世,鲁国均已无力振作。
《东周列国·春秋篇》鲁庄公剧照
除了“时也!命也!”之叹外,鲁庄公不如齐桓公好贤、用贤,应是春秋齐、鲁兴衰起落的关键所在。检视《史记·鲁世家》中周公虽不及见后世子孙的荒怠,但对于立国之政的观察,就已可知三百余年之后齐、鲁两国的兴衰演变,其见微知著的眼光,果然不凡。
曹刿虽然未遇明主,有志未伸,但是历史的评价并未因此而鄙薄其人。后人有幸究其所论,不免为鲁庄公的失人、失言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