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展:在《左传》中并不抢眼,却是内外兼顾、允文允武的人物

2020-10-05 11:20:08 作者: 子展:在《左

公孙舍之,字子展。襄公十九年,当时正是外有晋、楚争霸,内有公族专权的年代,子展继专权的子孔后,成为郑国的执政者。

《左传》中有关子展的事迹记录不多,但是内容却很多元:在外交方面,无论是幕后的筹划,还是幕前的折冲,子展多能处置得宜;在军事方面,无论是讨伐外患,还是弭平内乱,子展都能克敌制胜;内政事务的处理亦是井然有序。

《左传》中的子展,俨然是位内外兼顾、文武兼备的执政者。

稳健理智,精思慎行

子展的首度登场,是在襄公八年,彼时他与子驷的对话,展现出他有清晰的思路。事实上,子展不仅言语条分缕析,行事亦井然有序。

《春秋左氏传》

郑国的贵族子明将要到晋国去,在旅途中抢了别人的妻子。后来,妻子被夺之人杀掉了子明。子展得知此消息,便废掉子明的儿子,立了太叔为国卿。

子展曰:“请舍子明之类。”

这桩贵族与平民的纠纷,如果不妥善处理,势必会留下后遗症。如果子展杀掉亡妻者,必会助长子明一族的嚣张气焰;如果任由子明逃亡,又会留下隐患。子展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展现了思考周密之特质。

子展曰:“无昭恶也。”

这是子展对子明家族所说的话——不要宣扬邪恶了。“一请舍类,一无昭恶”,更让我们见识到子展稳健的行事风格,也彰显出子展维护平民利益、抑制豪强的勇气。

当国十年之后,子展这种自有定见、稳健踏实的行事作风依然。襄公二十九年,伯有针对子展“派遣印段去参加周天子葬礼”这件事,提出了质疑。

周灵王安葬时,郑国上卿有事不能亲自前往。而在伯有眼中,子展派出的印段太年轻了,恐怕无法承担如此重任。

子展曰:“与其莫往,弱不犹愈乎?《诗》云:‘王事靡盬,不遑启处’,东西南北,谁敢宁处?坚事晋、楚,以蕃王室也。王事无旷,何常之有?”

面对伯有的质问,子展以三次有力的反问和适时的引言,证明了自己行动的适当性。他毫不犹豫的态度,条理清晰的陈述,再次显示了成竹在胸的处事风格。

春秋战车作战画像

处理内政有条不紊的子展,面对诸侯国之间的事务亦是老练沉稳、有条有理。襄公二十五年,子展、子产带领七百辆兵车攻击陈国,夜里突然发动袭击,攻进城内。

《左传》云:“子展命师无入公宫……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乃还。”

对于能战而不战,战则适可而收兵者,《左传》常常详细地记载其事以褒扬之。子展入陈——战则适可而收兵,正是其武德之表现。从废掉子明儿子,到派印段出使成周,子展的行事作风显得积极而有主见,此次入陈,子展则展现出进退有据、行事沉稳的特质。

《左传》先记录陈国军队的粗暴无礼,再叙述郑国军队之纪律严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映衬法”,突显出郑国军队“王者之师”的风范。对臣服之国的君主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对臣服之国的人民亦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子展不仅行事有条,进退之间尤其展现出知礼、守礼的文明风度。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国战车剧照

襄公二十六年,楚王兴兵攻打郑国,郑国上下准备抵御进攻。子产分析到:“晋、楚两国将要媾和,楚王贸然来这里,我们不如让他逞个英雄。”那么,子产为何会这么说?

在玲珑看来,小人的本性就是——一有机会就表现血气之勇,并且在祸乱之中有所贪图,来满足他追求虚名的本性。这也是子展决定听从子产建议、不抵御敌人的原因。果不其然,楚军进入南里城,拆毁了城墙,俘虏了九个郑国人就撤退了。

楚王伐郑,原本打算拼死抵抗的子展,在听了子产之建议后,立即决定不与楚国对抗。他能战而不好战,虚心接受建议,客观评估现实,不作意气之争,及时作出让步。虽说郑国被楚国抓了九个俘虏,但免去了一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全拜子展稳健理智、精思慎行之赐。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