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的第一仗是奉司马颙之命杀了响应司马冏的夏侯奭,第二仗则是奉司马颙之命率两万人马征讨司马冏,本待要建功立业,谁知司马冏很快被司马乂所杀,张方只得在失望中返回。
而这时司马颙拨给了张方七万精锐,不难理解张方雄心万丈,誓要为司马颙打出一番天地。
司马颙的动作在全国上下迅速传遍,自然也传到了司马颖处。
司马颖自灭司马伦后,带着卢志等一干文臣武将回到邺城韬光养晦,兼以收买人心,赢得不少人气。后湖北张昌为乱,司马颖上奏朝廷,欲亲提一旅入鄂镇压,只因张昌为陶侃所平,这才作罢。
而司马乂诛杀司马冏后,事无巨细都要咨询远在邺城的司马颖,如《晋书》所说,此时的司马颖俨然已经“执朝政”。
司马颖的威望到得顶点,但人在得意之时,却也最容易迷失自我。
没有约束的权力容易催人上瘾。司马颖尝到了一人独大的甜头,顿时上瘾起来,伴随着权力而来的却是骄奢淫逸。此时的朝政之废,比司马冏时期还不如,而司马颖正在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之计,司马乂突然自己享受起来,因为司马乂已经不再依靠司马颖,可以自己“执朝政”了。司马颖在权力的快感中欲仙欲死之计,突然失去了权力,顿时痛苦不堪,心中对司马乂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欲除之而后快。
权力已经挑起了司马颖那颗不安分的心,他再也沉不下心来韬光养晦了。
司马颙起兵的消息传来,司马颖担心被抢了风头,就积极响应,打算起兵与司马颙会攻司马乂。司马颖的谋士卢志见状,焦急万分,担心司马颖被司马颙拖着鼻子走,影响大事,首先表示反对:“主公这几年的韬光养晦,成效卓著,天下人心归附,入朝执政是迟早的事,此时司马颙跳出来挑事,主公千万不要掺和。”
司马颖道:“我不这样认为,而今我兵强马壮,要擒司马乂不难,只是师出无名,司马颙这样一闹,对我正是机会,如果我按兵不动,坐等司马颙成此大业,恐怕以后再无机会了。”
卢志道:“是机会不错,关键看怎么利用,臣的意思,主公不必跟着司马颙真刀真枪的干,只需将军队开到洛阳城外驻扎,然后主公穿着朝服进京,满朝文武必然心属主公,臣断定司马乂迟早会将权柄拱手相让。”
司马颖不耐烦说:“对司马乂我比你了解,决不像你想象那样,他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
卢志见自己劝说无效,忙给一旁的参军魏郡邵递眼色,魏郡邵也是不赞成司马颖举动的,但他自认口才比不上卢志,连卢志都碰了钉子,自己还有什么办法,不过既然卢志让自己出马,无论如何还得说:“主公啊,俗话说兄弟如手足,长沙王可是您的兄弟啊,您为了天下,难道要自断一手吗?”
这话说得司马颖更是生气,看了魏郡邵一眼,心想:这个书呆子,如何成得了大事。向众人宣布:“我意已决,大家不要说了,都回去整军备战吧。”
司马颖起兵二十万,任命投入自己门下不久的平原太守陆机为前将军、前锋都督,率领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屯兵于朝歌,前锋由石超率领南进洛阳。
很多朋友们想了解历史,可是市面上的历史书门类繁多,有乱花迷人眼之感,很多所谓的历史书其实都是被作者转了几手的中间环节,信息的准确性大打折扣,也就离真实的历史渐行渐远。
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也才能保证不被中间环节误导,可是古代书籍门类也众多,而且文言文读起来让人费劲和枯燥。
因此,建议读《资治通鉴》。因为一来《通鉴》文字优美,非常精彩,有读《通鉴》后不愿意读其他书之感;二来《通鉴》几乎堪称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而读《通鉴》之后,再看其他历史书籍就很容易了,这样您就对真实历史的了解越来越清楚,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来指导您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