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发现“谜”一样汉墓,一块打虎画像石告诉我们:这是戏曲源头

2020-09-24 08:03:15 作者: 南阳发现“谜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南阳地区一次河水暴涨,令一座古墓重现于世,而墓中出水的一块珍贵画像石,居然还与现代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31年夏天,河南省南阳地区迎来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大雨倾盆而下,几天都没有停止。大量的降水,直接导致白河水位上涨,大水直接将岸堤摧毁,同时也将一座古墓冲了出来。发现古墓的第一目击者是当地的农民,当时大水将古墓彻底掀开,墓中大量随葬品也都暴露在人们面前。由于当时的百姓文化程度不高,所以见到宝贝都纷纷眼红,很快便将所能见到的古物哄抢一空。待到考古专家赶到后,这座古墓至只剩下了一堆无法搬运的石板。

不过考古专家们很快发现,眼前所剩下的石板,上面都刻画有大量奇怪的图案,并且图案的样式各有不同。直至后来,考古专家们才通过研究发现,古墓中带有奇怪图案的石板,其实正是墓中的画像石,至于其年代,应该在西汉汉景帝年间。据专家称,此次在西汉古墓中所发现的汉代画像石,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两千年前汉代贵族们的生活场景,为我国考古界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汉代画像石中,有一块画像石显得最完整、最生动,专家将其视作是“南阳汉墓中的第一珍宝”。该汉代画像石中的图案,为一人与一虎,图中人物与虎皆以黑色阴影表示,人体关节、虎皮花纹则是以空白替代,二者之间似乎是在进行对峙,亦或是相互争斗,在以云气纹为背景的构图中,显示出气氛的紧张与凝重。

该画像石出土之时,周围群众也有不少来瞧热闹的,而当他们看到画像石上的图案后,顿时异口同声的惊呼“武松打虎”。诚然,一人一虎相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但如果懂得一点历史知识的话,便不会得出该结论。众所周知,《水浒传》所讲述的故事,是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的,而该墓是一座汉代墓葬,后者比前者早一千多年,双方并无相互联系。那么问题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眼前的人虎相搏画像石,究竟是在表现哪一个故事呢?

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被专家给予了破解。据专家称,此画像石所表现的场景可不是《武松打虎》,而是《东海黄公》。东海黄公的故事,取材于一部名为《西京杂记》的古籍,书中曾记载,在东海之滨有一个人,当地人都称他为黄公。此人年轻时候曾练过法术,有降龙伏虎之能。

他一生好斗,经常腰佩赤金刀,以红绸束发,腾云驾雾、变化多端,为民众除害解忧。然而英雄总有迟暮日,黄公上了岁数以后,气力便逐渐衰疲,再加上自己饮酒纵欲过度,导致法术逐渐消褪了。到了秦朝末年时,东海附近出现了一只伤人的白虎,有人找到黄公,请求其施展法术将其收服。黄公二话不说便拿着赤金刀前去杀虎,却终因年老体衰,未能制服白虎,最终被对方所害。

正是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当时的河南大地上流传,民间有些艺人也将其作为题材,编排了一场表演性活动——角抵。角抵的最初含义,是指牛或羊等动物之间的相互争斗,同时也源于上古战神蚩尤的以角击人的战斗传说。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当时的角抵之戏,完全是由两位壮汉进行摔跤,从而取悦于观众,其本质虽然带有表演性,但其内容大多数都属于临场发挥与即兴表演。

可是到了后来,随着经济的逐渐繁荣,文化档次也开始有所提升,角抵也跨越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层高墙,演变为一种固有的表演形式。也就是说,角抵戏已经不再是以随性表演为主要内容,而是讲故事的发展情景、动作、语言等元素,全部固定化、标准化,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的演出模式,专家指出,正是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也奠定了后世戏曲行业发展的基础,《东海黄公》是中国戏曲的雏型,是孕育中国戏曲的摇篮,是真正的百戏之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