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没有永远的朋友──何谓战国时代?

2020-10-06 21:40:26 作者: 战国时代没有

所以李悝用《法经》,就是告诉极具潜力的平民老百姓,以后怎么跟着国家玩。同时,也制定出明确的升迁制度,让有心发展的人才看到具体的发展方向。所以在魏文侯时代,武有吴起、乐羊等强将,文有擅长文学的孔子弟子─子夏、技术官员有治水达人─西门豹,堪称是面面俱到的豪华人才团队。

另外,魏文侯本人也十分聪明的运用外交手段,减少自己四面受敌的处境。像韩、赵两国曾经发生战争,然后两国都派使者拉拢魏国,结果魏文侯没有趁人之危或坐地起价,反而调解两国纷争。此举让韩、赵两国感恩于文侯的德行,而与魏国组成同盟,魏文侯得以解除南北两面的军事压力。

随后,魏文侯凭借着改革后的强大国力,加上韩赵联军的支持,向东大破齐国,甚至当场俘虏领军出战的齐国君主;向西猛攻秦国,取得河西之地后,秦国只能龟缩一隅;向南击败楚国,攻掠下不少土地;另外由异族建立的中山国,也被魏文侯消灭,这几场战争的胜利,代表着魏国自此成为率先崛起的战国首强。

但这美好光景却在魏惠王的时代,完全变调了。乱世无信义

魏惠王的名字叫魏罃,是魏文侯的接班人,魏武侯的儿子。由于武侯在死前并未确立继承人,结果造成魏罃与同族的魏缓互相争夺领导权。

起初,魏罃占优势,将魏缓打得逃往赵国,此时韩国君主却怂恿赵国:「魏罃现在只掌握一半的国土,根基尚未稳固,不如我们扶持魏缓趁隙进攻魏国,如此必能捞到好处。」于是韩赵联军介入政争,不仅迅速击败魏罃还将他团团包围。

眼看魏罃已处必死的绝境,没想到韩赵两国却起了内哄。赵国主张:「把魏罃杀死后,咱们就拥立魏缓并要求魏国割地,接下来就可以退兵享受成果了。」韩国却认为:「何不分裂魏国,让魏罃、魏缓各治理一半,这样魏国必然陷入长期内斗而衰弱,我们也彻底剪除一个威胁了。」

综观两国想法,赵国想要立即兑现的收获、韩国则是放眼长期的收益。由于各持己见,最后韩赵两国做出一个令魏缓傻眼的决定:干脆各自退兵,然后把魏缓当场抛弃。于是,绝境逢生的魏罃反杀了魏缓,终于成为魏国新任君主。

马陵之战的失败,使魏国损失相当大比例的青壮年人口,这个无法挽救的失败让魏国走向难以挽救的衰弱,而这当中最悲情的人物,莫过于魏惠王了。他不只葬送了父辈所建立的优势,他还拥有远超同时代平均的长寿,惠王一直活到81 岁,统治魏国50 年,是战国史上统治期第二长的君主(第一名是统治56 年的秦昭王)。

但在魏惠王统治中后期,眼睁睁看着各国相继崛起,自己还必须一再承认他国的权威,比如:统治的第36 年时,尊称齐国君主为王,统治第47 年一口气承认韩、赵、燕、中山为王。是的,连曾经被打到灭国的中山,魏国都必须和它平起平坐,可见当时的魏国已经是多么无力。这日薄西山的趋势,对一生都在奋战的人来说,那是何等的悲凉及折磨。

虽然魏国霸业的衰落,魏惠王要负最大的责任,而我本来是想从他的事迹中总结出一些道理,可写到最后却发现:我实在找不到指责魏惠王的立场。

若说魏惠王的失败在于穷兵黩武的扩张,可在乱世中又怎能不大动干戈?

若说他放弃先祖安稳韩赵两国的战略,可这并非他所愿,因为是韩赵两国先行背叛?

其实在桂陵之战被围殴时,魏惠王已展现出迅速的反制行动,甚至在之后的马陵之战,魏国将领已经对相同处境做出预备,但无奈敌方仍是技高一筹。

而我自认如果坐在一个身处随时变动、充满背叛、人才流动极大的领导位置,想必是无能以对,那我有什么资格评论魏惠王?真要我说,那就是:不是惠王不努力,也不是惠王没实力,只是他没能比他的竞争者做的更好。

经由魏国早期的兴衰,我们大致了解战国的形势转变以及时代氛围。在斗转星移的天下大势中,不同时期、地区、出身的名将又会有何种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