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工匠的“自我修养”:不仅能动手也要具备文化素养

2020-10-07 17:39:27 作者: 宋代工匠的“

作为一个社会之中不可或缺的群体,虽然工匠在古代社会受到来自政府政策的打压歧视,但它却仍旧绵延存在、始终未曾出现较大规模的断层。

也正由于这种歧视性政策的推行,导致大多数工匠虽然在工艺水平上较为突出,在文化水平上则陷入了劣势。然而,生活在宋代的工匠,在这一点上却显现出不同以往来之以后的极大不同——文化层面得到了培养。宋代工匠文化水平的提升有相对应的社会原因

1、宋朝整体国策对文治更加推崇

有鉴于唐末五代的战乱,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十分忌惮武将权力的扩张。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宋朝政府从包括思想的各方面着手,从而催生出了独特的文人治国政策。

历代皇帝不仅亲自投身文学、鼓励教育,如“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语句便是出自宋真宗,许多大臣也都是名人雅士,苏轼、王安石等便是典型例子。

上行下效之后,宋朝的社会环境掀起一股崇尚文学之风。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一定能够写诗作词,但做到基本的识字却没有问题,工匠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自然也包括其中了。

2、工匠的“自我修养”:本身的职业性质要求文化水平的增长

正是因为前文已经提到了文治国策,推动了当时的宋朝社会对书籍等文字类物品的需求猛增。再加上宋朝较为富裕的国情,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后,也会转向对文化水平的渴望。多种因素之下,最终促进了印刷行业的兴盛。

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则使这种需求得到很好地满足,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作为与文字打交道的行业,本身印刷行业就需要从业者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否则在雕刻、校对等工序上就是一头雾水。

除了印刷行业外,雕刻行业也是如此。中国人历来就有着铭刻碑文以纪念史实或者怀念先祖的传统,一些价值较高的雕刻对文字的美观度和价值性则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这最终又会落到雕刻者本人的要求上。

因此,许多雕刻者都会注重对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如“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字为业,多收隋、唐铭志墨本,亦能篆。教其子以儒学。”当然,印刷和雕刻只是两个较为典型鲜明的例子,许多其他行业必定也对从业者本身的文化水平有着或多或少的要求。宋朝工匠文化水平要求的具体体现

说到宋朝对工匠的管理措施,物勒工名制度是必然要提及的。物勒工名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主要被运用到军事领域当中,初衷是为了防止工匠们在制作武器等战略装备时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

到了宋朝,这一规定被推广到各个领域当中,宋真宗曾下令所有工程“凡有兴作,皆须用功尽料……仍令随处志其修葺年月、使臣工匠姓名,委省司覆验。”如果工匠的文化水平不够合格,导致制作出来的成品质量不能达标,那么他面临的将会是相当严厉的惩罚,

除了这种来自上层政府的严厉条文,民间自发组成的不同行业的工会也都对从业者提出了要求。而作为回报,宋朝行会也可以向政府为本行业者争取正当利益,拥有一定社会地位。一个行业的好名声往往需要数年数十年优秀工匠们的积累和付出,但往往只需要一个坏工匠就可以把这些名声全部破坏掉。

若是如屠宰、泥匠等不与文字相关的行会倒可能对从业者文化水平的标准并不算高,但像印刷、雕刻、裱糊匠在这方面可就需要满足诸多硬性要求了。

当然,为了从源头方面就防止工匠们消极怠工、降低工作质量,宋朝政府还派专人撰写了相关的行业标准来为大家所遵守,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营造法式》。在《营造法式》一书当中,对建筑材料、测量单位、工程选址等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