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东吴,魏延去哪儿了?

2020-10-07 16:56:50 作者: 刘备伐东吴,

公元219年,关羽从江陵出兵,北攻襄樊,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可惜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战事进展的出乎意料的顺利,使关羽忽略了对根据地江陵的防守,而抽调江陵守军,北上增援,终至吕蒙白衣渡江,陆逊溯江而上,封堵关羽退蜀之路。

东吴机心之深,行动之诡,而关羽毫无察觉,随着糜芳的投降,也宣判了关羽的宿命。然而,和关羽恩若兄弟的刘备,却从此背负上了复仇的使命,刘备称帝前后,已经在积极筹划伐吴事宜。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伐吴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强大的阻力,刘备所倚重的势力:前荆州帮,以关,张,赵,糜竺,简雍,孙乾等为代表;荆州帮:以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马良,马谡,刘巴,诸葛均,蒋琬,等为代表;益州帮:以法正,董和,黄权,李严,吴懿,费观等为代表;凉州帮:以马超,马岱兄弟为代表。

前荆州帮,糜竺因糜芳的投降,郁郁而终,孙乾和简雍待遇虽高,但不擅长带兵打战。本来,张飞是统领伐吴大军最合适的人选,他资格在蜀汉政权中最老,作战经验丰富,公元218年,还在巴西大败曹魏名将张合,几乎活捉张合。

到了公元221年,张飞也不过55岁左右,正是再立新功之时,遗憾的是,他因为关羽的死,心情不好,爱鞭挞手下的老毛病又犯了,在出兵前夕,竟被部下谋害。张飞的死,将刘备的复仇计划全盘打乱。

张飞死后,赵云也是统领全军的最适合人选。甚至,我认为,赵云更合适,因为张飞当时已经让仇恨占据全身,因怒而战,容易被对手挑动,丧失理智。而赵云勇猛又不失谨慎,早年追随刘备,有几十年的丰富作战经验,随诸葛亮镇守荆州两年,对荆州很是熟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是,让刘备意外的是,这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在伐吴的大事上,竟然跟自己唱反调,而且唱的是有板有眼: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态度如此坚决,而且洋洋洒洒一席话,让人大跌眼镜,不想,赵子龙竟还有如此好的口才。

最终,刘备只能理屈词穷的以“先主不听”来反击赵云。

前荆州帮的代表人物赵云,反对伐吴;而益州帮的代表人物法正,在公元220去世,其余的李严和吴懿等,作战能力并不是很强,且益州以步兵为主,而东向伐吴,需要大量长于水战的军士。吴懿的弟弟吴班,在伐吴时,也只是在平地上,取得了一两次胜绩。长于水战的部队,还得在荆州,关羽败亡后,精锐水军或亡或降,剩下还在蜀汉的,只有原荆州帮。

荆州帮可算是人才济济,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冯习,张南。汉中之战,争夺的太剧烈,刘备虽得汉中,却损失了法正和黄忠,估计这两人都太操劳了,220年,黄忠也病逝。庞统就不说了,早在公元214年,攻占雒城之时,中流矢而亡。因此,荆州帮的代表人物只余诸葛亮和魏延了。

诸葛亮为何不参加伐吴之战,众所周知的,自然是孔明是联吴抗曹的始作俑者,《隆中对》中明确的提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仲谋,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当年,号称常胜军的曹军,在北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吕布,灭袁绍,降刘琮,何其威风!然而,在赤壁,却被一把火烧的灰溜溜窜回北方。可见,东吴的实力,从来不可小觑。

现在,刘皇叔被仇恨蒙蔽双眼,违背战略计划是小,和东吴一旦开战,正如子龙所云: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若局势僵持,则可能会让曹魏钻了空子。干这种事,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诸葛亮反对伐吴是坚定的。但孔明为何不出面劝谏,如赵云?

可以说,孔明太了解刘备了。关张赵跟了刘备十几年了,刘备一旦招来孔明,欣喜若狂:孤得孔明,如鱼得水。一下把关张赵比下去。

可见,孔明揣摩领导的功夫,那是登峰造极。正因为孔明深深知道刘备的性格,孔明就明白了,纵然是自己出面,也难以劝服刘备。但法正若在,可能是可以劝服刘备的。孔明和法正不同,孔明是道德模范的代表,而且排兵布阵,为人处事,都以“正道”为准则,孔明不会干出强逼刘备的行为。法正则不同,法正善出奇招,敢于冒险,争夺汉中之时,一次战役到白热化,形势不利,刘备却打急了,不但不退,反而亲临前线,当时箭如飞蝗,非常危险,然而没人敢劝刘备后退,当此时,“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