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资治通鉴》:羌族三万叛军,汉元帝只派一万人镇压,任性?

2020-10-07 19:19:44 作者: 闲话《资治通

永光二年,冯世奉内着红色禅衣,外套厚重玄甲,神色凝重地骑在高头战马上,他左手紧紧按在腰间的那把汉剑上,右手轻轻拉着缰绳,此时虽已刚刚过夏,秋意还未浓,但他眼神中却流露出不少寒意,心里反复念叨:“敌军有三万人,朝廷却派出一万两千人增援多个防区,这场仗要怎么打?!”

念罢,他回头看了看这一万两千名兵甲,然后再将长长的一声叹息吐出;一时间,军队战马马蹄铁掌落在土地上的“噔噔声”,和一万两千名士兵行军的“嗒嗒声”混在一起,时间一点一点流逝,身边的景物也如长了腿般,随着军队的前行而慢慢退后。此时,从长安到陇西的距离正慢慢缩短。

这一切还要从那次御前会议说起。

正是在今年,羌族彡姐部落大约三万众公开挑衅汉廷,其实若具体去看,彡姐部落的叛乱更像是一场蓄意已久的谋划。永光二年的汉朝好似时运不佳,除三月不详的“日食”外,紧接还跟着“降霜”的厄运。

“三月,赦天下。 雨雪,陨霜,杀桑”———《资治通鉴》

“丁酉,御史大夫韦玄成为丞相;右扶风郑弘为御史大夫。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资治通鉴》

在封建时代,人们非常看重天象,就拿二月河的《大明王朝1566》来说,就因年初第一场雪未如期而至,明廷各派系下埋藏的“政治地雷”便被迅速引爆;而天启年间的一场大爆炸,更是给了东林党反扑阉党的机会。

综上所述,那就更别提在暖春三月出现“日食”和“低温降霜”,以及“粮食歉收”的事情了。

御前会议

就在全国都认为永光朝时运不佳时,元帝对此次镇压叛乱的结果尤为重视。倘若此时打个漂亮的仗,不仅能够威慑那些心中有叛逆想法的异族,还可以让本朝的百姓们明白,他永光朝统治的大汉依然如日中天。

在此次商讨会议中,主要参与人有丞相韦玄成,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以及右将军冯世奉。“秋,七月,陇西羌彡姐旁种反,诏召丞相韦玄成等入议”———《资治通鉴》

对于此次镇压的商讨,在派兵和解决方略上有两种观点:右将军冯世奉:敌方有三万人,照兵法所说,我们应当翻倍派兵方可无忧,可考虑羌族所用武器粗糙,只需四万兵众。

这是一个武人从战术战略来考虑的。

“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

“今反虏无虑三万人,法当倍,用六万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资治通鉴》汉丞相韦玄成:此时国家实力较衰,自七国之乱,巫蛊事件后,天下人心惶惶,而且当下正值秋收,若正如将军所说召集四万兵甲,恐怕不合时宜,一万人足以。

这是一个文人从安民养民的角度去考虑的。“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发万人屯守之,且足”————《资治通鉴》

元帝最后的决断是给冯世奉一万两千人去增援陇西一带的防线。

其实,元帝的这个决定实在外行,虽汉朝一万中央军的装备和作战能力确实足以对付羌族三万余叛军,但陇西一带防线过长,这一万两千人要分别驻守在多个防线内,该增援无异杯水车薪。

于是,原本四万人就能解决的事,后来元帝却用了7万多人。

“昌先遣两校尉与羌战,羌众盛多,皆为所破,杀两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资治通鉴》

政策的决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就当时局势而言,在陇西已有叛乱发生,此时只有解决这些外患,才能谋求国内民众的休养生息,当时羌族正刚刚起事,中央要是在此时不予以快速剿灭的打击,就会在无形中加大羌族叛军的嚣张气焰,假如时日一长,汉廷将要面对的就不只是3万羌族杂牌军,而是几万,几十万的正规军,若是事态再严重些,一个与汉朝对立的政权就会因其没有及时征剿而建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