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助胡宗宪平定汪直,他是绍兴师爷鼻祖,为什么考不上举人?

2020-10-08 11:16:02 作者: 曾助胡宗宪平

引言:徐渭字文长,是明代与解缙、杨慎齐名的三大才子之一。

他幼负“神童”之名,博闻强识,见解超拔。37岁担任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僚,平定倭寇汪直,屡出奇策。42岁经戚继光介绍,远赴辽东,教授李成梁之子兵法。

注《周易参同契》、进《白鹿表》,一生于军事、文学、绘画、书法,戏曲皆有不凡造诣。因别号青藤,致令后代郑板桥、齐白石自称“门下走狗”。

然而自二十岁中秀才后,他又苦读二十年,八次科考接连失利,终身未中举人。这究竟是何缘故?

下面,我将尝试从明代科考的标准、徐渭所学的庞杂、“心学”对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位“全才”、“鬼才”科场失利的真相。

第一、从科举制度来看徐渭的失利

江浙科考大省,竞争激烈明代是科举考试的鼎盛时期。自朱元璋开科取士,凡国家用人,必从科考中取。因此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只有“华山一条道”。

当时的科考分为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按行政区划来层层选拔人才,中举要通过“乡试”,然而国家对于“乡试”合格人员的录取比例是固定的。

这个时候,参与考试的人口基数越大,通过率就越低。而徐渭所在的浙江省本是科考大户,其中绍兴县,据清代统计,近三百年,中举人数占浙江省15.5%,是全省之冠。竞争异常激烈。

2.徐渭与“八股文”

有人认为,徐渭之所以不能通过“乡试”,是因为他生性不羁,思想放达;受到“八股文”制约,才华不能展现。

因为“八股文”要求创作者严格按照规定的对偶、押韵方式,引经据典,模仿圣贤口吻来阐述论题。

它对于字数也有非常严格的控制,说八百字,就八百字。多一字都算你输。因此有人认为,徐渭不羁狂放的性格,与这种文风完全不搭。他的才华因此受到制约。

其实徐渭应当不是写不来“八股文”。他自已在《自为墓志铭》中提到“……又志迂阔,务博综,取经史诸家,虽琐至稗小,妄意穷及,每一思废寝食,览则图谱满席间。”

以徐的才华,要熟悉八股文的格式,根本不需要花上二十年的时间。而另一些人认为,他可能因为清高,不屑为“八股文”。这更加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他清高至此,何必要浪费二十年时间连考八次呢?

他之所以写不好“八股”,是因为他受阳明心学影响,喜欢在文章里表达“个人情绪”。后面会有论述,这里先按下不表。

第二、从徐渭的知识构成来看他的失利

徐渭是明代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他九岁以“神童”闻名乡里,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在于文学、书法与绘画。

在文学方面,他主张“独创性”,注重个人思想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当时流行的散文格格不入。因此在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因为进《白鹿表》受到明世宗赏识,也未能在文坛中炸起一片水花。直到在他死之后,方才受到“公安三袁”的推崇。

在绘画方面,徐渭自认为是表现最差的一面,但是清代的郑板桥,现代的齐白石都把他当成自已的偶像来膜拜。

在政治上,徐渭虽然不曾像解缙、杨慎一样走进殿堂,但是军事上的才能,却通过协助胡宗宪平叛汪直,得到胡宗宪、戚继光与李成梁的认可。

另外,他还创作了不少戏曲,有杂剧代表作《四声猿》等。后世有人怀疑《金瓶梅词话》的原作者,也可能是他。

我们可以看到,徐渭所学实在是太庞杂了。尽管是他一位“鬼才”,但一个人学得太多,难免会有知识上的短板,在某些领域无法深入。

他自已也认为,自已的才学是有排名高下的。他自认: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后世袁宏道虽然却认为他的散文是“有明第一人”,可惜,当年徐渭的主考官们并不这样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