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谥号规则及特例故事

2020-10-08 17:41:31 作者: 明代谥号规则

先秦秦汉时期国王大臣谥号都以一字谥为主,二字谥很少。

从唐代开始,皇帝谥号以字多为美,字数从六字至二十字不等,随意性很大。大臣官员谥号以二字谥为主,一字谥很少。

到了明代,谥法由于皇权专制主义的强化而形成一套固定模式,尤其是各类人物谥号的字数都有明确规定。

“谥法:凡皇帝十七字,皇后十三字,皇妃、东宫、东宫妃二字,亲王一字,郡王二字……凡文武大臣赐谥,亦用二字”。——《明会要》

虽然谥法统一了各类群体谥号的字数,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总会出现与之不符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皇帝、皇后、官员等群体谥号中都有存在。

建文帝在位四年,靖难之役后,成祖朱棣不承认他的政权,甚至连亲王谥号都没给他。

直到清朝,乾隆皇帝才给他追谥“恭闵惠皇帝”。

景泰皇帝因与复位的英宗在皇权上的矛盾,按亲王死后给谥的定例给了他一字谥“戾”。

景帝在给谥上遭遇的不公待遇,不断有人为其鸣冤。

成化十一年,宪宗下诏复其帝号,谥“恭仁康定景皇帝”,仍没达到明代皇帝谥法十七字之定例。

嘉靖时的方士邵元节、陶仲文二人死后分别赐“文康荣靖”、“荣康慧肃”四字谥,是明代历史仅有的两例。

明代后妃的谥号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因每个后妃的能力及其受皇帝恩宠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按照谥法,皇后应该十三字。但明太祖的马皇后谥号不循常礼,多达十五字,其谥号字数之多居明诸后之榜首。

其初太祖谥曰“孝慈”,此后遂成定例,凡皇后先于夫皇帝前去世者,均沿用二字谥。字数不足皆由后世帝王补之。

成祖即位后,为其加谥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计十三字。

世宗皇帝认为马皇后为开国第一位皇后,其身份特殊,应较之后世皇后尊贵。故而经过一番加改,定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徳高皇后”十五字谥。

明代有三位皇后无谥号,他们分别是被废黜的宪宗的吴皇后、世宗的张皇后以及死于明亡时的熹宗的张皇后。

太子中,整个明朝一共有九位获得谥号。

朱元璋长子朱标,于洪武元年策立为太子,二十五年薨,谥“懿文”。建文元年追谥“孝康皇帝”,庙号“兴宗”。靖难之后复称“懿文皇太子”。

景帝代英宗即皇帝位,于景泰三年五月,立其子见济为皇太子。四年十一月辛未,皇太子见济薨,谥“怀献”。

成化七年十一月甲寅,立皇子祐极为皇太子,八年正月薨,谥“悼恭”。

嘉靖帝长子朱载基,出生两个月即死,竟也谧为“哀冲太子”。嘉靖十八年正月,立皇子载壑为皇太子,二十八年二月薨,谥“庄敬”。

穆宗长子翊釴五岁殇,赠裕世子,隆庆元年追“宪怀”。

熹宗长子慈然、二子慈焴、三子慈炅先后立为太子,皆殇。

这九位太子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为太子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并且协助其父朱元璋治国理政。还算有所作为。

而其他八位太子尚未入世即夭折,对国家社会没有半点贡献。之所以赐谥,靠的是天生富贵,享有特权。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

“文正”一谥自宋代以后被认为是官员极美之谥。自洪武至崇祯,得谥“文正”的仅太师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谢迁二人。

而李东阳与当时手握一定谥权的内阁大学士杨一清因政治上的特殊关系而得谥“文正”,受到时人质疑。

明人陈师禅因而讥讽杨一清促成李东阳的文正谥号,是“蔽于党与之私”。

也有人改宋人讥京镗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上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