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夏城之战差点改写历史?金军不南下,宋军堡垒战术能困死西夏

2020-10-08 22:29:52 作者: 平夏城之战差

编者按:网络上有一个说法,北宋时代要不是金军南下和“靖康之耻”,北宋其实已经能靠堡垒战术困死西夏了。那么事情真是如此吗?这就要从宋夏平夏城之战说起了。1091年十月,西夏梁太后倾国之兵力而来,却在洪德堡遭遇章楶的伏击,几乎丢了性命。这一场胜利,使得宋朝更加注重对于野战军及西北堡寨边防体系的建设,也为宋军在宋夏战争中再次获得主动权奠定基础。1097年的平夏城战役,就此吹响了宋军全面反攻的号角。

在1038年以后,宋朝与西夏之间爆发了数场大规模战役。由于西北山峦叠嶂、交通不便,导致诸军因地势问题,难以互相驰援。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曾奏:“陕西四路之兵,虽不为少,即缘屯列城寨,势分力弱。……刘平、石元孙聚一路之兵拒之,才及九千而已。去岁秋未,复有镇戎之败,刘继宗等分兵捍御,不满万人,比援兵之至,贼已捷归。是则彼势常专,我力常散。”(《长编·卷131》)

▲韩琦的影视形象

这一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即便经过范仲淹的努力,宋朝在西北地区大量招募土兵与弓箭手,但这些士兵主要用以守城,难以与正规军一同参与机动作战。陕西的地形也决定了宋军不可能在一路之间聚集大量兵力,故而必须采取机动防御。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后方的安定,又需要结合堡寨防御体系灵活地抵御敌军。

在章楶获得1091年洪德堡战役胜利以后,他向朝廷奏言:“勘会陕西沿边,见各有紧切控扼贼马道路,以自来夏国讲和未曾修筑堡寨,今既绝彼贡奉,可以乘时踏逐地基修筑。”朝廷当下决定,“令环庆路经略司疾速选官,带领合用人马,亲诣汉界及并汉地生界内,选择形势要害,堪作守御寨基去处。”(《长编·卷474》)由此可见,宋朝在西北的堡寨选址一般需要具备三个特征:地形能够建筑堡寨、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易守难攻,而前两点显然是必须满足的。在1091年以后,宋朝逐渐在西北沿边大规模修复、修建堡寨。

其时,宋哲宗曾询问如何增强西北防御。当时西夏侵宋大致有三条路线,唯有泾原路防御最弱。而泾原路的葫芦河洲一带与西夏毗邻而“扼贼吭背”,足以威胁西夏后方安全,若宋军在此有所行动,必然引起西夏的剧烈反抗,故而很难在此地修筑堡寨。不仅如此,葫芦河洲地势开阔,方便西夏军队展开,但宋军一路的野战军也就堪堪三、四万,若西夏军沿此路进攻,宋军极难抵挡。因此必须在葫芦河洲方向建筑城寨,以此来扼住西夏军侵略泾原路的路线。

▲葫芦河洲沿着山谷前进,地势平坦开阔

为了引开西夏的注意,章楶让诸路虚张声势,作出要出兵征讨西夏的假象,并大规模修复、修建沿边堡寨。但暗中却调集熙河、秦凤等五路兵马,民夫超过六十万人,迅速前往葫芦河洲修筑堡垒。三月二十三日诸军会合,在22天的时间里修复、加固平夏、灵平二城,“所费不赀,未可以千亿计也”(《长编·卷486》)。

▲石门山一角

平夏城唐代时为石门镇,在今旬邑县东六十里石门山处。其地两山夹立,十分险要;灵平寨旧日为好水寨,与灵平城相去不远,互相为援。此二城“控扼好水、西山诸谷贼马来路”,“与葫芦河川东西形势相为表里”,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并且“俯逼天都巢穴,平夏、灵平所占耕地,遂免抄掠之患”(《长编·卷487》),便于宋军进行屯田。两城修复以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由于西夏的主力部队被诸路吸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