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不修长城是一大昏招,康熙不修长城为什么却是一大高招

2020-10-09 13:39:57 作者: 唐太宗不修长

《史记》记载,秦始皇晚年迷信仙道之说,痴迷于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大群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从此身价倍增,像一群苍蝇一样萦绕在秦始皇周围。其中一个名叫卢生的方士,自告奋勇去东海上寻求“仙人”和“仙术”,获得一笔极为丰厚的赏赐。

当然秦始皇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大笔金银花出去,他也要求卢生必须给他一个结果。卢生为了交差,不知从哪里淘弄来一套书,向秦始皇“奏录图书”。秦始皇看的津津有味,但看了半天啥也没看懂,只记住上面一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托着腮帮子想了半天,终于认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灭亡秦国的,是北方的胡人。

于是,秦始皇立即下旨,“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同时为了防范胡人骑兵侵扰,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一万余里”,是为中国长城之本源。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对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格局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族与北方游牧部族的融合碰撞关系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

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族,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既有和平时期的商贾往来、友好和睦,也有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导致的战火烽烟。而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团,在与骑兵为主的游牧军团交战时,往往不占优势。在此背景下,长城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长城,中原军队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凭坚固守的特点,成功遏制住游牧骑兵的进攻。

长城也因此成为历代王朝的“院墙”,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为了巩固国防,抵御游牧部族入侵,大部分皇帝都会对长城进行修缮加固与扩建,以更好地发挥其防御作用。但也有例外。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对修筑长城不屑一顾。他曾豪气干云地说过:“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认为长城毫无用处,凭借唐朝强大无匹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对唐朝周边游牧部族进行犁庭扫穴式的打击,修长城多此一举。

实际上,李世民这么干是一大昏招。唐朝疆域广大,周边游牧部族众多,薛延陀、吐谷浑、回纥、契丹等等,经常与唐朝发生激烈冲突,国防形势十分严峻。唐朝初年国力强盛,武备强大,无人敢欺,自然可以不修长城。但王朝盛衰乃自古不易之理,唐朝日后必定会逐渐衰落,后世皇帝也不可能都有李世民的本事,到那时,失去长城保护的唐朝,就会成为周边国家眼中的鱼腩,给唐朝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修筑长城的费用。历史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

清朝康熙帝,也不主张修长城。他说过:“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认为修长城毫无必要。

但康熙这么干,却是一大高招。因为古今异势,清朝的国防形势比之唐朝已经大为不同。威胁中原王朝数千年的众多游牧部族,此时绝大部分都已灰飞烟灭,只剩下蒙古诸部落。但清朝在立国之初,就已通过联姻、封官等怀柔羁縻手段,把他们牢牢控制在掌心,使之成为与清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腹手足,已经不可能再对清朝造成任何威胁。北方的外患已经荡然无存。在此背景下,再去耗费巨额人财物力修筑长城,已经毫无任何必要,长城的军事意义此时已被完全淡化。

参考资料:《史记》《旧唐书》《清圣祖实录》#秦始皇#万里长城#唐朝收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