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观之,李世民驾崩后谥号文皇帝是名实相符、理所应当的,但是,仅仅是个文皇帝,似乎不能够完全概括李世民的一生所为。他儿子李治即位后,心想不对,“文皇帝”这个谥号不足以彰显我爹生前的丰功伟绩,得加个“武”字,还不够,得再加个“圣”字,才能体现作为儿子的孝顺和先帝的伟大。再然后,也不对啊,不能跟祖父的谥号太武皇帝冲突,怎么办,那只好先将祖父李渊的谥号给改了吧,我看“神尧皇帝”这四个字就很不错,就这么定了吧,于是乎,李渊谥号被改成“神尧皇帝”,而李世民的谥号就顺理成章变成了文武圣皇帝,文治武功双全,完美!瞧瞧这一家子,又是神,又是尧,又是圣,也没谁了!值得一提的是,唐高宗李治驾崩后的谥号是天皇大帝。
从隋唐开始,谥号的字数膨胀,越来越长,一大串堆砌的字让人目不暇接,西汉之前的谥号虽长短不一,但大多是一两个字,通常也不超过三个字,到了唐代这里,唐玄宗给唐太宗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字数达7个之多。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别说记不记得住了,就是一口气念下来,呼吸都无法顺畅。时间流逝,世事无常,唐代以前以谥号称呼帝王,唐代之后则以庙号称谓君主,到了明清时期,后人称呼殁世帝王不再是谥号、庙号,而改用年号了。此时明清两朝不似之前皇帝热衷改元,每隔一段时间有什么吉祥喜庆的事就随意换个年号,基本一生只用一个年号,这样一来,年号同时具备了纪年和称呼的双重功能,一举两得,以年号表示帝王的制度就这么固定下来,如明代的永乐、正德、崇祯,清代的康熙、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