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前不出名?只因不懂当官,爱写“时评”,怼完了皇帝怼大臣

2020-10-14 19:17:01 作者: 杜甫生前不出

掉落到社会底层的杜甫,化身为“喷子”,开始疯狂创作“时评”。写下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一边骂世道不公平,一边夸自己博学多才。

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爆发,人民还没有遭受太多的苦难。在中产阶级看来,杜甫只怕是“点儿背怪社会”,很难和他找到共鸣。而最最底层穷人,即使认同他的诗歌,也根本没有能力发出声音。

好比今天的人不爱看莫言的小说一样:新中国明明这么好,你为何偏偏要描写他的黑暗面?

莫言写的还是过去的中国,杜甫批评的却是唐朝盛世。枪打出头鸟,聪明的人遇着这等事,都会三缄其口。

所以必须等杜甫死去之后,再过个五六十年;唐朝历劫中兴,玄宗、肃宗等人早已作古,人们开始检讨前代在政治上所犯下的过错时,才能懂得杜甫的好。

那个时代,需要有“反思历史”的作品,来鞭策统治者和人民。于是经过元稹、白居易等有识之士的推广,经历过苦难的社会中上层文人,才开始慢慢接受杜甫的诗歌。

三、杜甫“时评”的尺度很大

杜甫给现代人的印象是老成持重,不偏不倚的。印象当中,他作诗揭露社会现象,用语并不太偏激。可是事实上,仔细看他的诗作,你会发现他,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温和”。

杜甫最早写“时评”,是在他二十四岁左右,因为求官无门写了一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大骂贵族子弟饿不死,读书人却没有出路。

到他四十岁的时候,穷困潦倒,还没有当上官。

看到玄宗开始穷兵黩武,拉壮丁,又写了一个叫《兵车行》的“时评”说:“边庭血流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公元755年十月,杜甫因为写“时评”得到韦见素的重视,让他去当一个县尉。因为听高适说这个官既没多少钱赚,还需要“鞭打人民”,杜甫果断拒绝,去当了一个看守兵甲器仗的小吏。然后继续写时评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开始流亡。他看到唐玄宗和杨贵妃脚底下抹油,溜得飞快,唐朝的皇子皇孙们都成了乞儿。又忍不住写“时评”感叹了一翻,最后说:“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这是在骂大将哥舒翰太菜,打了败仗。

后来肃宗登基,杜甫跑到他身边,当了一个“左拾遗”,相当于明朝那种“言官”,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和举荐人。

杜甫一生的志向就是“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有机会当官,就暂时不写“时评”了,认认真真地尽好职责。谁知道有一次在行使职务的时候,杜甫替宰相房琯讲话,被拿下了大牢。

皇帝极其不讲理!明明是你让人家当“言官”的。人家进谏了,说得对说得不对,都是行使职权,为什么要问罪呢?

杜甫非常生气,后果十分严重!于是他后来辞官不干了,在家写了一首叫做《登楼》的诗说:“可怜后主还祠庙”。直接骂唐肃宗是蜀后主刘禅。

话说杜甫最初因为得罪肃宗下狱后,还是暂时“怂”了几天的。当时有一个叫吴郁的官员被冤,他没敢插嘴,后悔了很久很久。

当他发现不能用嘴写“时评”后,就开始疯狂向朝廷举荐贤能。短短三个月,举荐了一大堆唐肃宗看不惯的人。最后连自己也被赶回老家。

四十六岁的杜甫回家之后,虽然穷疯了,但是终于又可以用笔写“时评”了。这一回,他写下了“兵草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控诉战争的残忍,把邻居家的儿童都抓去当壮丁。

不久,杜甫的创作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说明当时抓壮丁,不光捉儿童,还要捉老太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