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不开仓放粮反而下令涨价,灾民:大人英明

2020-10-15 15:15:39 作者: 灾民没钱买米

《岳阳楼记》中有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功勋卓著,心系天下,纵观历史长河,能出其右者寥寥无几。此外,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范仲淹都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了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定,即便要他豁出性命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的先祖曾是唐朝的宰相,但经过这么多年,天下不再姓李,范家也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公元990年,范仲淹的父亲去世了,为了活下去,母亲只能选择改嫁他人,而他也成为了别人家的儿子。自那时起,范仲淹便立志要出人头地,他要通过学习扭转一生命运。4岁那年,范仲淹随父亲搬到了长山居住,由于家里实在没钱,所以他经常饿着肚子学习,饥一顿饱一顿已经成为了常态。

为了消除饥饿感,范仲淹只能从节约粮食上下手,于是,他每天晚上都会拿出2升小米煮粥,等其凝固后,再用刀切成4块,早晚各吃一块。这样一来,原本只能吃一餐的饭,就能吃上两天。就这样,范仲淹一天天地长大了,可是,买不起粮食的窘境依然存在。在寒冬腊月,范仲淹的肚子经常饿得咕咕叫,每到这时,他都会煮点稀粥喝。不过,与其说他喝的是粥,还不如说是水,碗中的米粒简直少得可怜。

可是即便如此,范仲淹仍没有抱怨过一句,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当大官。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仕途,之后几十年,他一直兢兢业业,为皇帝分忧,为百姓谋福祉,实施了一项又一项的利民之策。然而,在充满勾心斗角的朝堂之上,范仲淹却遭到了小人的排挤和构陷,为自证清白,他只能远离朝堂,到地方做官。

1049年,范仲淹出任了杭州知府,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打算在此地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番改革。不幸的是,吴中地区却在第二年发生了水涝和蝗灾,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范围的饥荒,路上都是灾民的尸体(吴中大饥,殍殣枕路)。不久之后,朝中下来了一道命令:范仲淹全权负责赈灾一事,一切所需,但说无妨。

话虽如此,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尤其最近还爆发了战事,前线粮食紧缺,很多商人都去了边境。因此,当范仲淹下放了一批粮食之后,仍有不少饿肚子的人,若再不开仓放粮,就会引起民愤。然而,范仲淹却没有这么做,他非但不放粮,反而下令涨价,这样一来,流通在市面上的粮食就更少了,而一些外地的粮商也把不惜耗费人力物力把粮食往灾区运,他们都想分一杯羹。

意想不到的是,范仲淹见粮商聚集的差不多了,竟又下调了米价,那些粮商欲哭无泪,为了不亏钱,他们只能把手中的粮食低于市场价卖出。原来,民众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在高粮价的前提下,粮食一定会大量滞销,由于运输和保存都是一大笔花销,所以粮商为了挽回损失,只能含泪卖粮。明白了个中原理之后,灾民纷纷称赞范仲淹“英明”,想来也是,范仲淹过了几十年的苦日子,他怎么会坑害灾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