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史上所谓的三大疑案之首,雍正继位,真正的内幕是什么

2020-10-04 08:04:38 作者: 在清史上所谓

康熙死后宣布遗诏,雍正入承大统,这被后世​学者列为清初三大疑案之首,其他分别为“太后下嫁”和“顺治出家”,对此有很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胤禛弑父篡位。

其中被传播最广,据说可信度最高的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故事的背景也是在畅春园,说当康熙觉得身体不适,预料殡天之日不远时,正准备召唤臣工嘱咐后事,却发现所有儿子都不在身旁,一下子便急得昏了过去。 康熙清醒过来后,发现身边只有胤禛一人随侍在侧,忙宣诏大臣,可是久久不见人影,经询问,方知自己被困,不由得又惊又怒,抓起枕头便朝胤禛扔了过去。结果没能扔准,胤禛“跪而谢罪”,康熙又扯下胸前的一串玉念珠当头砸下,但被胤禛接了个正着。不久,宫中就传出了康熙驾崩,胤禛继位的消息。

想封锁畅春园相当于发动政变。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可能,康熙从做小皇帝起就与实力权臣角斗,几乎可以说是战斗的一生,他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都非常高,晚年在二次废黜太子的时候,险些被太子兵变,所以康熙皇帝更是极力注意保护自己。

还有一个改遗诏的说法,当时康熙在遗诏上传位于十四阿哥,被胤禛的心腹大臣隆科多修改成传位于四阿哥,仅从技术角度和正常逻辑来看,这些假设就很难成立。康熙时代正式场合用的都是繁体字,不可能将“十”改为“于”,就是改为“第”,改动痕迹也很明显。至于胤禵的名字,根据史料记载,他原名胤禵,中间奉皇父之命改称胤​祯​,胤禛即位后只是让他恢复旧名,与所谓的康熙遗诏并无任何联系。

就胤禛本人而言,他是个自尊心和意志都极强的人,在争​储​过程中说昧心话、瞎话,宣称不结党、不谋位,那是出于一个政治家参与权斗的实际需要,但若说他要靠玩这些偷天换日的小把戏或者通过盗用别人的名字来登基,一方面是把复杂的宫廷斗争简单化了,另一方面,胤禛的自尊心恐怕也不会允许他这么做。

胤禛所能依赖的不过是年羹尧、隆科多。年羹尧尚在外地,而且在胤禛即位前,他与胤禛也是若即若离,不敢也不可能助其篡位。隆科多的情况跟年羹尧差不多,胤禛即位之初便告知年羹尧:“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而且)真正大错了。”由此可知,隆科多虽早已站在胤禛这一边,但两人并未达到默契相知的程度,当然更不可能联合发动政变。

退一步说,隆科多要想协助胤禛政变,他可能死得比任何人都快。因为隆科多尽管掌握着步兵统领的实权,可以调动畅春园的警卫,但是京城部队并不归其掌握——康熙从南苑一回畅春园,即任命十二皇子胤祹为镶黄旗满洲都统(镶黄旗为上三旗之一,专属皇帝管理),令其控制京城部队。隆科多只要敢轻举妄动,胤祹等人立即可以就近调兵镇压。

清代经过顺治、康熙的轮番经营,君主集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是前朝包括南北朝、隋朝在内都无法相比的,在这种体制下,再加上康熙本人的威望和能力,任何人企图搞武装政变或对抗,都将落得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下场。胤禛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不管处于何种境遇下,都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更加不会干出这样的蠢事。

胤禛在夺储过程中,把自己隐藏的很深,他的形象清静淡泊,与世无争,装出对皇位毫无兴趣的样子,其逼真的演技不仅欺骗了康熙,也麻痹了政敌,以致多数皇子和官员都料不到他会最后坐上皇帝宝座。有资格进入寝宫听宣的七位皇子中,胤祉、胤禩、胤禟等都参与过夺储,即便到了冲刺阶段,胤禩、胤禟已自知无望,但他们仍认为同党的胤禵是夺储的最大热门,由此可以说明胤禛城府极深。

但我们换位思考下,仅仅靠心机城府也是绝无可能打动康熙的,其中胤禛真正是心系大清江山社稷,努力为朝廷办差,胤禛是用自己的血和泪加上“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心态,开辟了承上启下的“雍正王朝”。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