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四年之时,宋太宗征讨北汉,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曾重金悬赏寻他。后来,杨业所守的古城非常危急了,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来保全性命。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派使者召见杨业,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在后人杜撰的历史小说中,杨业是深受朝廷重用的中流砥柱,若将大宋江山的安危定为十分,杨氏肩扛的重担就有八分。然而,史料中的记载却与后人的臆想大相径庭,杨业在投效宋朝后并未受到重用,在投降宋太宗之初,也没领受过封赏。
早年,宋太宗在赏赐降臣时,马峰、郭万超等四人获得的赏赐最多,其余降臣也均获得了不菲的奖赏,唯有杨业的名字没出现在封赏名单中。杨业来到宋朝三个月后,因为朝廷需要一名驻守边境的防务官,这才想起了杨业。
此时,宋太宗究竟给了杨业多少赏赐呢?
我们不得而知。为了避免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宋朝在用人时通常会采取“密赏”的形式,杨业获得了什么奖赏,别人根本无从知晓。杨业在朝廷的地位也非常微妙,宋朝建国后武将的地位有所下降,而杨业亦非手握大权的主将。
在归顺宋朝后,杨业获得了“左领军卫大将军”的封号,听起来名头非常响亮,但实际上却只能算作卫队的副将。至于杨业领封的郑州刺史一职,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虚衔,宋朝的刺史根本无法与其他朝代相提并论。
那么,为什么说杨业在北宋不受待见呢?
我们不妨看看杨业在北汉时的官职——建雄军节度使。从官名上来看,远没有左领军卫大将军来得响亮,但是,节度使却是实打实的二品大员。由此可见,杨业在北汉和在宋朝得到的待遇有云泥之别。如果杨业在宋朝倍受重视,那么,为何宋史中并未出现杨业详细的生卒年呢?
所以,我们不能受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影响硬说杨业在宋朝是受重用的,这种想法未免太过自欺欺人。不可否认的是,杨业是行军打仗的好手,也是出色的军事家。不过,朝廷为什么没有重用这个人才,笔者认为:宋太宗冷落杨业既与杨业家世背景有关,也与宋朝的军事体制有关。
杨业的父亲杨信早年担任麟州刺史,当时的刺史是实职,堪称封疆大吏。在那个各方割据势力轮番登场的混乱年代,杨氏也算是手握军权的一方豪强。杨业刚满二十岁,父亲就将他送到刘崇麾下历练。杨业年少成名,能力出众,没过多久就在刘崇麾下崭露头角。
然而,公元951年刘崇自立为帝时,杨业的父亲却投效了后周。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杨业在北汉卖命,他的父亲兄弟却为后周效劳,偏偏两个国家相互敌对,父子三人之间的立场变得十分微妙。
杨信死后,杨业的弟弟杨重勋子承父业,担任麟州刺史。麟州地处后周与北汉的边界,是两国必争的军事重地。因为,杨重勋手中的军队有限,没有足够的力量自保,所以,他就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反复投靠北汉与后周。
有这样一个“不靠谱”的父亲和弟弟,杨业难免会让北宋皇帝觉得不放心,而杨业本人在提起这个话题时亦不免心虚。后来,在战场上监军责问杨业是否有二心时,杨业的表现十分敏感。最终,当杨业成为降将后,他的立场备受怀疑。
在宋太宗眼中看来,既然杨业可以弃城投降归顺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投降敌人。虽说,杨业身上并没有前科,但是,他的父亲和兄弟却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可想而知,宋太宗一再认为杨氏有反复无常的血统,自然不会冒险启用杨业。
除此之外,杨业早年作为北宋的敌人,在战场上成为北宋将士的噩梦,杨业与北宋将军们的积怨应该很深。时过境迁,杨业投效北宋朝廷,难免会受到昔日宿敌的排挤,至少会受到歧视和嘲弄,所以,要想得到宋太宗的青睐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