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人除了考取功名,还有什么方式扬名立万?

2020-10-16 15:17:06 作者: 宋朝文人除了

在封建王权统治时期,对读书人思想禁锢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其全身心考取功名,而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隋唐科举制的盛行。也正是从科举制开始,文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文化的大繁荣也由此开始。在唐朝之所以能够出现李白之类的豪放文人,就是因为唐代对文人的包容性较强,不论是入世或出世,都有相应渠道,如投幕府、考进士、凭门第、走干谒、递行卷积极入世求取功名,也可也隐山林、游江湖、入释道独善其身。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唐朝构建的文化大繁荣现象,到了宋朝应该已经发展完善。但现实中,唐朝为寒门子弟搭建的上升途径到了宋朝却变得极其狭窄,甚至只剩下科举考试作为唯一途径。

不管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为了家境的转变,十年寒窗苦读使有朝一日考取功名,这显然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不管是宋朝重文轻武的趋势下,还是在唯科举论的影响下,宋朝文人极具增多,显然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常规理解下,文人阶层的兴起对社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但在宋朝却出现了文人“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的竞争显然已经不是最明智的抉择,那么宋朝文人除了考取功名,还有什么方式扬名立万?

社会结构的变迁致使文人阶层空前庞大

文人阶层在宋朝之前一定程度上代言的仅仅是“士族阶层”。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角逐致使社会原有秩序逐步瓦解。而一部分善于言辞的有识之士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力量,他们以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了诸侯王的王国。陆游对宋代之前的文人曾有高度概括“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一句话表明文人不仅能文,而且能武!文武兼具的文人阶层在社会进步的同时,思想发生碰撞,文化得到传播,而他们也成为朝堂上的顶梁柱,他们就是最早的文人。

在宋朝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以往的“贵族社会”逐渐下移,平民阶层不断兴起。《通志》中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在唐代之前,贵族往往抱团取暖,群体不断壮大,“寒门出贵子”的现象并不多见。然而唐末的百年乱世使整个社会结构分崩离析,在五代十国时期,大唐盛世的风雅显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民政治”兴起。

“崇文抑武”的政策就是根于经历动乱、戒惕动乱的产物。宋太祖建立宋朝时,社会规则几乎是重新设立。出于王权巩固,收揽军权扩充文官政府,甚至宋太祖曾感叹“宰相须用读书人”。经过五代十国的摧残,官宦士族倍受打击,所以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承接市民阶层传送的新鲜血液填补贵族留下来的真空。而文人发展必然离不开政策支持,唐重视诗词歌赋,而宋朝更重视“时务策”,相比之下更贴近现实。在政治上侧重平民化,致使带有市井气、女性气的世俗文化成为社会主流,而这也成为宋代文人发展的大环境。

造纸术与活字印刷的改进对文人阶层扩大做出的贡献

有文化滋生环境却没有文化传播载体,显然对文化的传播十分不利,然而宋朝时期“纸”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播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文人阶层扩大的助推器。五代十国的乱象,虽然对社会节奏有所破坏,但在造纸方面,竹纸和稻麦杆纸的发展却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在唐朝时期,纸仍是贵族阶层才能挥霍的珍品,在市民阶层甚至于仍有人用竹简写家书。但是到了宋朝,造纸术的发展使大规模印刷成为可能,这一点直接打通了文化向市民阶层传播的路径。苏轼在《东坡志林》有言:“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