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抗匈奴抵御秦国的李牧,让王翦久攻不下,结果却被小人冤杀!

2020-10-16 21:43:29 作者: 北抗匈奴抵御

说起战国4大名将,分别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赵国明明占了2个席位,结果却不能善于用人,以至于名将的结局令人哀叹。

李牧可以说是赵国最后的太阳,赵国晚年在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一个比一个愚蠢的情况下,李牧还能让赵国苟延残喘可见其能力卓越。他可以说是一本行走的兵书,李牧带兵奉行将领自专的原则,一旦掌握兵权,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也为他被冤杀埋下伏笔。

在作战的时候,李牧先想着的不是取胜,而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在打匈奴的时候他隐藏人马,在抵御强秦的时候他坚守不出,他不浪费一兵一卒,却又时刻等待着敌人犯错,只要一次取胜就让对方难以翻身。这一点从打败匈奴就能看出来,匈奴都是游骑兵,好打败不好歼灭,李牧沉寂多年,摆下战车阵型,前面挡住匈奴骑兵冲锋,侧面是骑兵掩护,后方是弓箭手埋伏,万箭齐发之下全歼匈奴骑兵。

还有就是兵者诡道,李牧在跟匈奴打的时候扮猪吃老虎,让匈奴觉得他很弱,在和秦国打的时候,又让秦国以为他不敢主动出击。在秦国装备、后勤等占优势的情况下,李牧敢带着赵兵连夜征战,虽然最后让秦军惨败,但赵国这边也伤亡惨重,后来在跟王翦对峙的时候,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难以速战。谁能想到这样的千古名将,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冤杀了。

抗击匈奴

李牧具体对抗匈奴的过程是示弱,他利用长城的烽火台,增加部队机动性,哪里有事就在哪聚拢部队,即便匈奴是游骑兵,也捞不到好处,时间久了反而让匈奴觉得李牧怂了。此事传到赵王耳朵里让他很不高兴,虽然赵国没有损失,但赵王最关心的就是捷报,于是他命令李牧迎敌。对于这个外行,李牧根本不搭理,后来赵王把李牧换下,结果部队主动迎敌损失惨重。

赵王后来又想到了李牧,虽然李牧很不爽,但他毕竟是个军人,这次赵王答应完全按照李牧的办法做。李牧上阵后,派大部队正面迎敌,步兵难挡骑兵损失几千人,但他仍旧不退,匈奴王一看大喜,以为李牧终于硬气了,于是他要给李牧一个教训,集结主力出战。李牧这边实则是在率领部队搞合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终4面埋伏,万箭齐发全歼匈奴主力,这一战让匈奴花了10年才缓过来。不提抗秦,光是这一战就能让李牧名留青史,上战国4名将都没有争议。

抵御秦国

公元259年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昏庸,中了反间计,要撤换廉颇,蔺相如苦劝无用,结果赵括葬送40万赵卒,蔺相如因此事久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廉颇也几经沉沦投奔魏国,后来又投奔楚国,尽管流离失所,但廉颇还是喜欢用赵人,这种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的感情,想想就让人难过。

李牧的遭遇比起廉颇来也是令人难受,秦国把其他国家蚕食差不多了,就又来打赵国了,并且还带了魏国和韩国,这两个国家为了自保只能当炮灰。李牧分析了一下,他认为最难的是北方的秦军,于是北上退秦,然后各路驰援化解韩国和魏国,这也是赵国最后一场获得胜利的战争。后来赵国北部遇到地震,民不聊生,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秦王于是派出王翦,要趁机覆灭赵国,李牧举全国之力抗击秦国,效果卓越。王翦发现只要有李牧自己就没办法正面击溃赵国,于是故伎重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