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将“桃李”、“杏坛”等事物和“教育”关联起来?

2020-10-17 13:43:34 作者: 古人为何将“

是说,这些俊才本来是希冀着他们能茁壮成长,成为栋梁。但即使没有长成,就这样枯萎了又能如何呢?何必为了苟活而与杂草“芜秽”呢?

所以,这个故事明显更为可信一些,它有生活的依据。“杏坛”与孔子有关,但出现时间较晚

和教育有关的,除了“桃李”之外,还有“杏坛”,后世用它来指代学校等场所,这和孔子有关。

据《庄子·杂篇·渔父》中说: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画面感的描述,孔子坐于高坛弹琴唱歌,教育围坐在四周的众弟子。描绘孔子讲学的图画中往往都是众弟子围绕着孔子而坐,和这样的记载有关。

但是,《庄子》中描写孔子的话很多都没有依据,庄子讲话也喜欢编造故事,所以他所提出来的孔子坐在“杏坛”上这件事情不一定是真的。

而这个“杏坛”的意思在后来出现过分歧,晋人的注释就是高台的意思,即“泽中高处也”,不是指种满了杏树的讲台。

“杏坛”从虚指变为实指,源于宋代孔子后人对孔庙的一次修缮。

宋代的人们以为,既然古代提到过孔子在“杏坛”讲学的事情,那么这个“杏坛”就应该在孔庙中。

可是孔庙里并没有这一块地方怎么办呢?那就再造出一个来。

于是: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

这样的做法其实不能说牵强附会,因为此时的“杏坛”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象征,就寓意着讲学之所,在孔庙中兴建起一座“杏坛”并不是对历史不加辨别,而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孔子教育的真谛。

后来,“杏坛”就从专门指代孔子讲学之所的含义里扩散出来,广泛地指代讲台、讲坛,所以后世很多书院中也多有设置。

至于将“杏坛”中为何种植“杏树”解释为“杏树”多果,就略显牵强了。

将人类社会上的事物和自然界中的品物相对应,其实体现的就是古人擅于对品物特性总结的习惯,用此鞭策自身,砥砺前行,其中多蕴藏着为人处世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