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兵变的发生让本来就历经内乱的大唐雪上加霜,叛军随即拥立太尉朱泚为帝,而此时在唐德宗身边失意许久的一批政客和将领也纷纷站队选择拥立朱泚。
有了这么多人的支持,朱泚自然不甘如此,在建立起新的朝廷,自称大秦皇帝之后,他带兵攻打逃到了奉天的唐德宗。此时的唐德宗刚刚逃到奉天,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朱泚就来了,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浑瑊沉寂了这么久终于再次出现在了能够改变唐王朝历史的政治舞台之上,有他在,将士们心里有了靠山,军心很快稳定下来。
唐德宗给了浑瑊最大的权利,兵力调遣官员认命都由他掌握,临行前唐德宗心里明白这一次浑瑊去九死一生,弄不好这就是皇帝和臣子之间的最后一面,皇帝泪流满面,浑瑊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最终浑瑊的部队守住了奉天,大破叛军,等到李怀光率领的援军来到时,战事已经到了尾声,朱泚撤出奉天退到长安。
李怀光和浑瑊前来收复长安,谁知道李怀光居然和朱泚勾结到一起反唐,浑瑊的处境非常危险。浑瑊并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他想尽办法激励士气,甚至长安附近的唐军都愿意受他差遣,李怀光的部下都不愿意跟着他反叛,被孤立的李怀光自己先跑了,朱泚成了孤军奋战,没了抵抗浑瑊的实力。朱泚被杀,浑瑊等人顺利收复长安,后来又去歼灭了李怀光,他为大唐的安定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为浑瑊的存在,吐蕃赞普甚至直言他是心腹大患,也是因此而不敢进犯大唐。于是,吐蕃方面就想办法破坏浑瑊和皇帝的关系,可经历过生死之战之后,唐德宗对浑瑊无比信任,多少的猜忌和离间都没能改变他对大唐和皇帝的忠诚,君臣之间的信任深得后世称赞。
吐蕃眼见阴谋没有得逞,就决意放手一搏,打算杀了他。吐蕃先是假意和大唐结盟,准备在宴会上动手,而大唐在历经了诸多战事之后也有和平之心,不做堤防,便选择前往平凉会盟。但一到平凉,吐蕃的伏兵尽出,浑瑊身经百战又怎么会怕,他抢得一匹马,顺利的逃离了险境,返回了大唐。但是与他同行的扈从则死伤惨重。
他为此深感自责,向皇帝请罪,皇帝并没有怪罪他,而是给他兵力让他攻打吐蕃,保护大唐和百姓安危,所有的一切他都做的非常好,深受百姓爱戴和皇帝信任。
直至799年,64岁的浑瑊去世。他去世后唐德宗非常悲痛甚至痛苦落泪,在赠他太师的基础上,就连浑瑊的儿子也获得了封赏。
小结
对于浑瑊的评价,赵元一在《奉天录》中将他比之陈平、谢安石一般的人物,罗隐、李商隐、苏轼等人也是不吝美言。
浑瑊的一生,也确实值得称道。11岁便能初显其名,一生中更是平安史之乱,攻仆固怀恩,御吐蕃可谓是战功赫赫。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在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他却能做到不为君主所疑,这一点比之陈平等人做的还要更好。
至于其中的缘由,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有语:瑊性谦谨,虽位穷将相,无自矜大之色,每贡物必躬自阅视……。
这也体现了在骁勇善战的武将本色背后,浑瑊细心、聪慧的一面,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如何能够如浑瑊一般变得优秀,同时还能不为君上所疑?这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工作中都要面对的问题,至于答案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我们便可以窥见一斑。
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本书是史书,更是权谋之书、帝王之书。在其中记载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极其全面。宋神宗更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命名为《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