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封藩王,给军权不给治权,为何最终还是成为明朝的催命符?

2020-10-20 16:52:18 作者: 朱元璋封藩王

二、靖难之役后的明朝藩王的权利被大量收回,本质上已经成为了王朝的寄生虫,这就是明朝的不幸,也是他们自己的不幸

靖难之役堪称历史上运气最好的战役,在这方面,能和它相比的只有“位面之子”刘秀打的昆阳之战。但不管怎么样,朱棣还是如愿以偿地登上了他朝思暮想的皇帝之位。

但是随着他的登基,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出现了。朱棣以藩王之身谋反称帝,给其他藩王做好了榜样。登上皇位的朱棣可以想象,在他之后,绝对会有一大堆的藩王“揭竿而起”,理由也很简单,“清君侧”!

有道是“屁股决定脑袋”,成功“清君侧”的朱棣绝对不想被别人“清君侧”。为了防止有人重复自己的路子,朱棣开始对朱元璋留下的藩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就是兵权,永乐一朝,所有兵权的藩王都被一网打尽,连王府的护卫、属官都被裁撤。其中尤以兵权最盛,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宁王朱权为最,这位亲王早在靖难之役时就被朱棣夺了兵权。

朱棣

其他的诸王稍好,直到朱棣登基才被料理,威胁小的只是被削了兵权,威胁大的直接被迁往内地,形同圈禁,几个倒霉的,甚至连王号都被削了,贬为庶人。

之后,朱棣又不断开始给诸王加上各种各样的规矩。规定宗室不可以做官,即便是一向由宗室掌管的宗人府,也改成了由皇亲大臣管理相关事务。亲王们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前往封国,而且以后不得随意外出。

即便是到了封地,亦是有一大堆的条条框框。比如藩王与藩王之间不得相见;不得擅离封地;即使出城扫墓、祭祀,也要向专门的官员申请。如果不经报备,直接出城,地方官要及时上奏,有关官员全部从重杖罪,文官直至罢官,武官降级调至边疆。

藩王除了生辰外,不得宴请官员。王府中比较大的事务,要经地方官上奏后才能进行,否则就要从重处罚。王府的相关官员是由闲散人员担任,成了养老之地。

除此以外,朱棣还规定藩王“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也就是不得从事士农工商四种职业,这在古代就相当与什么事都不能做了。另外,对藩王的人际交往的制也非常严各,完全禁止藩王和朝中官员交往。

朱棣对藩王的政治权利虽然一削到底,但本质上他还是想通过怀柔政策解决藩王问题。所以,在严格限制藩王的权利的同时,朱棣也在经济上给予了丰厚补偿。然而,优待藩王的政策却在日后的时间里渐渐成为明朝财政的千斤重担,最终成为明朝的催命符。

三、明朝藩王自永乐以后就基本与政局无关,而且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打心底里防备着藩王

永乐以后,明朝藩王的地位一落千丈,别说干预朝政,连上进的机会都没有。在明朝皇帝和大臣们看来,那些不学无术,整天只知道吃喝嫖赌的藩王才是好藩王。

整个明朝,从永乐之后就一直把藩王当猪养,大部分的藩王也都很配合地把自己当成猪被他们养。但是三百年的时间里,总会有几个另类。

宁王朱宸濠

其中最励志的应该就是明武宗时期的宁王朱宸濠,朱宸濠是明成祖朱棣时宁王朱权的曾孙,当他当上宁王后,就不断地想着恢复祖先的荣光。为此,他不断地努力。一直到群臣因明武宗无子,请求挑选宗室之子过继,他终于意识到机会来了。

为了把握这次千载难得的机会,他不断的交结文武百官,希望他们能推举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不过很可惜,和他交往的群臣都不希望藩王做大,只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了。

但是朱宸濠没有放弃,他又结交大太监刘瑾,通过刘瑾恢复了自己府上的护卫。在刘瑾势大的日子里,他还不断地借刘瑾的名头结交,收纳了大量的地方官员和流民,在地方上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派系和私人武装。

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刘瑾失势,他的护卫再次被取消。不过朱宸濠没有放弃,他又结交明武宗的新宠钱宁,扩大势力。只可惜这次手脚不太干净,让死对头江西巡抚孙燧抓到了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