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界,明朝的各项政治制度都极具研究价值。这不仅仅是因为明朝制度设计的严密性和合理性,也因为其后的清朝在建国之初就照抄了明朝的制度,并在此后的时间里深受其影响。可以说,明朝的制度其实影响了明清两个朝代。
而明朝的各项政治制度中,争议最大,也最值得探究的,莫过于明初就已经定下的“藩王制度”。
一、分封藩王可能会“八王之乱”,不分封藩王可能会“藩镇割据”,朱元璋也很无奈,所以只给军权不给治权
中国古代历代开国皇帝中,起点最低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身底层,做过农民,做过和尚,甚至做过乞丐,所以他能深刻地理解底层百姓的难处,在他登基后严惩贪官污吏,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明初的百姓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
但与此同时,朱元璋身上也难免会带有社会底层的一些风气。其中,对子孙的看重就是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点。
一般来说,看重子孙不算什么坏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看重血脉传承。但朱元璋的子孙情结比一般人都要重。
大明开国后,在讨论明朝以后的基本国策时,朱元璋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分封诸王的想法。这自然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上一次分封诸王还是在晋朝,那之后就引发了“八王之乱”,山河破碎、神州陆沉。这个时候再搞分封,明显是重蹈覆辙,大臣们自然不答应。
八王之乱关系图
不过,虽然群臣反对,但朱元璋还是强势通过了这个国策。朱元璋之所以要顶着压力分封诸王,看重子孙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却是提防当时日益膨胀的武将势力。
总体来说,明朝是一个以文制武的朝代。但在明朝开国之初,以淮西勋贵为代表的武将势力却稳稳压着文官一头。
淮西勋贵是朱元璋起义之初前来投奔,并在以后征战天下的日子里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集团的统称。淮西勋贵中虽然也有李善长等文官,但主要以武将为主,所以代表的也是武将集团的利益。
明朝开国后,淮西勋贵仗着自己是从龙之臣,在各地侵吞土地,收纳流民,逐渐成为了掌握大量土地和私人武装的地方军阀。
这自然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但问题是,当时明朝虽然建立,但边疆形势相当不好。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心心念念不忘打回中原,南方的南越和云贵等地对中央的诏令爱搭不理,而且还时常扰边犯境。
这种恶劣的边疆环境之下,新生的明王朝必须要时刻做好战争准备,武将就更加难以治理了。
所以,朱元璋分封诸王虽然有对子孙偏爱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却是用来制衡当年随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
明初分封图
当然,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但毕竟不是真的农民。他在分封诸王之初就考虑到了“八王之乱”的可能性,为了防止重蹈晋朝的覆辙,他在分封诸王时与晋朝有所不同,只给军权,不给治权。
所谓“只给军权,不给治权”指的就是,各地藩王只有当地军队的临时指挥权,而不能过问当地的行政事务。这个政策其实体现了朱元璋的真正意图,就是让藩王们充当中央的耳目,监视地方,而非割据一方。
或许朱元璋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洪武二十五年,他的藩王监控体系中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环,太子朱标死了。
太子朱标的死不仅仅是对朱元璋本人的重大打击,更是对大明王朝的一个晴天霹雳。因为朱元璋在明朝开国后所做的一切,包括藩王体系的建立,都是为了帮朱标扫平道路。
朱标
在朱元璋的设想中,对于淮西勋贵,他只会杀掉几个冒头的,其他的就交给太子和其他诸王慢慢分化瓦解。但是现在,这个已经大功告成的体系不得不因为朱标的死而发生改变,朱元璋也不得不狠心杀掉曾经的兄弟。
幸好,朱元璋的预备计划发展的很顺利,凡是有威胁的功臣们都死了,他的好孙子朱允炆完美的填补了爱子朱标的缺,完善了藩王体系。正是抱着这种想法,朱元璋安然离去。只是,朱元璋绝对不会想到,再一次破坏这个体系的还是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