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荥经(古严道)一一两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2020-10-21 21:45:32 作者: 四川荥经(古

关于颛顼帝牌楼,现任荥经县人大主任的兰树秋回忆说,建国初期,时任荥经县文化馆馆长的刘继民曾收到在解放前去台湾的荥经人写来的信,希望乡亲将“颛顼帝故里”牌楼保护好。但十分可惜的是,1953年加宽108国道时,该牌楼被拆除了。

我以为,颛顼是有史以来从故乡荥经外出“求学务工”的第一人,他求的是兴邦治国之大学问,他务的是中华民族人文建设的大工程。

遥望群山间邓通开矿铸钱的宝峰乡铜山

我站在荥河岸边,回味着乡亲们讲古的故事,遥望西汉时邓通用以造钱的铜矿山。

荥经这个深藏于山中的农业县,两千多年前,曾经有过中国最大的造钱工厂。

据史载,汉文帝将荥经的铜矿山赐予宠臣邓通,命其开矿造钱。这种铜钱,史称“布天下”的邓通钱。

邓通是从中央政府下派到荥经开矿铸钱经商的第一位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生产的产品就是人人都离不开的钱。他因皇帝的特批而相对垄断了造钱的铜资源,因而富可敌国。但具有戏剧性的是这个生产和拥有很多钱的古代大富豪,后来却获罪于继任的皇帝,被抄家,在一贫如洗后竟被活活饿死。

在传统的中国人心中,财神爷有两位,一位是赵公元帅,一位就是邓通。因此,在公元2005年的春天,有一群香港的观光客来到了邓通当年开矿造钱的地方——荥经宝峰乡邓通城遗址。他们在山谷间,在山村里寻寻觅觅,希望能寻到当年的邓通钱币,让邓通钱给他们带来吉祥和“大发”。但终一无所获。

一年之后的2006年的春天,邓通钱终于重现荥经,吸引了考古界和相关各界的眼球。据荥经县博物馆馆长高俊刚介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多次到传说中的邓通铸钱遗址——宝峰乡进行实地考察,并发现了一些采矿、冶炼的旧址。同时,该馆在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帮助下,积极寻找邓通铸钱的线索,最后终于得知宝峰乡莲池村丝粟坡村民段志雄在十年前修公路时挖出过10多枚铜钱,并一直收藏在家中。于是,高俊刚等人立即赶到莲池村,找到段志雄,鉴定了段收藏已久的铜钱,并确认其为“邓通钱”。 雅安市文馆所所长李炳中也认为,段志雄收藏的古铜币从形制、钱文、尺寸和重量上看,完全符合汉文帝时期的货币形制,可以认定为“邓通钱”。

据雅安日报社报道:荥经县宝峰乡铜山,距严道古城约10公里左右,其山势连绵数十里,现在仍可随处见到铜渣和许多矿洞,密如蜂房,有的深达五六百米,其中尤以青杠坡、丝粟坡和道底坝的谢家湾最为古老。

可以设想,当年邓通铸钱时,此处铜山闪亮,炉火通火,戒备森严。在荥经的群山之间有一条生财之道,它从宝峰乡的铸钱处一直通往京城,财源茂盛,滚滚滔滔……

至今,荥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有关邓通铸钱的故事和诗歌,其中,有一首诗这样写到:“铜山即是宝峰山,难步登临道路弯,昔日邓通铸钱处,饿死灯燃油未干”。

古城上演绎着土与火的古今传奇

沿着108国道六合乡古城村段,小车缓缓行进在荥经这个中国砂器之乡的核心区域。路两旁是摩肩接踵的店铺,家家户户门前都堆放着砂器,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或古朴憨厚,或现代新潮,形态各异,成千上万,在阳光下闪着纯银般的光泽,绵延近1公里,煞是好看、状观。

据《荥经县志》记载:六合乡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这种砂器的制作是采用严道古城独有的优质粘土,加上本县优质煤炭燃烧后的残渣碾细按比例混合搅拌而成,手工制坯,雕饰龙、凤、狮、鱼、兰、竹、菊等图案,经高温烧焙上釉层而成,原材料具有唯一性,制作方法在土陶器皿中独树一帜。具有耐腐蚀、不氧化、不变色,炖煮食物不与食物中的酸、碱、盐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具有味美色鲜,保质、保温、保鲜的特殊功能,是理想的纯天然绿色炊、饮具,也是四川名菜“砂锅雅鱼”制作中不可缺少的烹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