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东和孙吴,南抚诸夷,诸葛亮为北伐扫清障碍

2020-10-22 00:51:23 作者: 三国之东和孙

孙权听了邓芝这番透彻的分析,沉默了很长时间,才说:“你讲的很有道理。”于是决定同曹魏断绝关系,同蜀汉重新结盟,并派使者到蜀。双方正式言归于好。

邓芝在出使东吴的时候,诸葛亮还交给他另一使命,就是同孙权交涉,要回张裔。双方既然和好,当邓芝一提出这个要求,孙权就答应了。张裔临走之前,孙权同他谈了一次话,发现他很有才华,很是器重他。事后,孙权后悔把张裔放走,赶忙派人去追。但张裔倍道兼行,早已进入蜀境,追赶不上了。

次年(224),孙权派张温以辅义中郎将使蜀,临行前孙权对张温说:“本来你不应该远出,唯恐诸葛孔明不知我所以同曹氏相通之意,所以烦劳你走一趟。“

张温回答说:“诸葛亮达见计数,一定知道大王屈伸的道理,推断诸葛亮不会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03、秦宓妙对

张温到蜀国之后,按孙权的旨意,“称美蜀政” , ''通致情好”,顺利地完成了使命,诸葛亮很是赞许他。

张温临别时,诸葛亮率百官为其饯行。众人都到齐了,唯有诸葛亮提拔的长水校尉秦宓未到。诸葛亮几次派人去催。张温间诸葛亮:“他是何人?“

诸葛亮回答说:“益州学士。”

张温在东吴是很有名气的才子,做过孙权的太子太傅,很想找机会显示自己的才学。当秦宓到后,张温当着诸葛亮的面问秦宓:“你读书吗?“

秦宓回答说:“五尺高的儿童都读书,何况小人呢?“

张温问:“天有头吗?“

秦宓回答说:“有的。“

张温问:“天的头在哪个方向?“

秦宓回答说:“在西方。《诗经》说:‘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张温问:“天有耳吗?“

秦宓回答说:“天的位置在高处,还要听低处的声音。《诗经》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如果天没耳朵,怎么能听呢?”

张温问:“天有脚吗?“

秦宓回答说:“有。《诗经》说:‘夭步艰难,之子不犹。’如果天没有脚,用什么去行走呢?“

张温问: “天有姓吗?“

秦宓回答说:“有。“

张温问:"姓什么?“

秦宓回答说:"姓刘。“

张温问:"凭什么知道姓刘?“

秦宓回答说:“当今天子姓刘,因此知道天姓刘。“

张温问:“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的吗(吴在东)?”

秦宓回答说:“虽然从东方升起来,但是从西边落下去(蜀在西)。“

张温的提问,丝毫没有难住秦宓,而且回答得很有政治水平。历史记载说:秦宓“答问如响,应声而出”,使张温为之“大敬服”。

就在这一年,诸葛亮派邓芝再次出使东吴。

由于吴、蜀联盟是魏、蜀、吴三方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产物,是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双方互相利用的结果。所以双方谁都没把联盟当作目的,而是作为保存和发展自己势力的一种手段。

当孙权问邓芝:“如果将来灭掉曹魏,天下太平,我们两国君主分别治理国家,不也是快乐的事情吗?"

邓芝坦率地回答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果将来灭掉曹魏,两国的君主都要各行其德,两国的臣下也都要各尽其忠,然后整顿兵马,战个高低,见个分晓,哪里还谈得到两国相安无事呢?“

孙权大笑说:“先生真坦率,讲的是实在话。“

尽管如此,当时双方恢复和加强了联盟关系,还是有意义的。

04、费祎使吴

孙权同曹魏断绝关系,吴蜀双方互派使者,“通致情好”,激怒了魏文帝曹丕,决定对孙权兴师问罪。

次年(225)三月,曹丕以舟师征吴。宫正(即御史中丞)鲍勋谏阻说:“王师屡次征伐没有取胜的原因,是因为吴蜀唇齿相依,凭借山水险阻,有着很难攻取的地理形势。往年征吴时,龙舟飘荡,很是危险,大臣们都吓破了胆。如今又要劳师远袭,耗费钱财,臣以为不可。”

曹丕大怒,把鲍勋降了职。五月,曹丕到达谯县,八月入淮河,十月到达广陵旧城,在江边进行阅兵仪式, 显示军威。“兵有十余万,旌旗弥数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