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东和孙吴,南抚诸夷,诸葛亮为北伐扫清障碍

2020-10-22 00:51:23 作者: 三国之东和孙

曹丕有渡江之志,但在吴军的固守下,又遇到天寒,河流结冰,战船不能进入长江。 曹丕也无计可施,望江兴叹道: "固天所以隔南北也!”只好率军退回北方。

差不多与曹丕这次南征的同时,诸葛亮也于这年三月率军南征平叛。由于吴、蜀双方的联盟关系,孙权不便公开支持向他表示臣服的雍闿叛乱势力。

在曹丕亲率大军南征东吴的情况下,孙权将他所任命的益州刺史刘阐,也从交州、益州交界处召回了。

同年十月,诸葛亮南征平叛胜利班师回成都,接着派费祎以昭信校尉出使东 吴,向孙权致以友好之意。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年轻时游学入蜀。刘备立刘禅为太子,费祎为太子舍人。刘禅称帝后,费祎为黄门侍郎。

孙权性情滑稽,调笑起来没有限度,诸葛恪、羊衜等人才学渊博,果决善辩,当他们一起向费祎提出诘难时,话锋所到之处,费祎都能文辞通顺,语义笃实,据理回答,无所遗失。

孙权因此很器重费祎,对他说:“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必当成为蜀汉的肱骨之臣,恐怕您不会多次来吴国了。“

孙权想把自已经常佩带的宝刀赠送给他,费祎答谢说:“臣以不才,何堪受此恩待?刀是用来讨伐叛逆、禁止暴乱的,但愿大王勉建功业,同兴汉室。臣虽愚弱,绝不辜负这次结好相待之意。“孙权表示赞许。

费祎完成任务回到蜀国后,诸葛亮提拔他为侍中。接着孙权派使者去成都,向诸葛亮表示慰劳,并赠给后主刘禅两头驯象,以示亲善之意。

诸葛亮同孙权重修盟好,不仅解除了他南征平叛时的外部威胁, 减少了统一南中地区的阻力,而且为他以后北伐曹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05、南中叛乱

这样一来,封建隶属关系在西南地区便有所发展,客观上对南中地区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很重视。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还过着原始部落的生活,生产力相当低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诸葛亮积极推广汉族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派人教当地的少数民族使用牛耕,改变原来落后的耕作方法,使生产得到了发展。一些原来居住在深山密林中,过著原始狩猎生活的少数民 族,"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他设置盐铁官,管理煮盐冶铁;还派人传授织锦方法,提高生产技术。还修复了久已不通的旌牛道(从今四川雅安到西昌的古道)和沿途亭驿,方便商旅往来,有利于各族间的经济联系。

诸葛亮这些发展生产的措施,有利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直到现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流传着不少诸葛亮的故事,如佤族说他们的祖先盖房子、编竹萝,是孔明教的,稻种也是孔明给的。这些传说反映了对诸葛亮民族政策的肯定。

总之,诸葛亮实行的“南抚夷越”政策,突破了“德以柔中国 (中原地区),刑以威四夷”的传统,改变了东汉统治者单纯仇杀“异类”(少数民族)的做法。他发展南中地区生产的措施,有利于调整民族关系,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间联系的加强和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蜀汉南部的越嶲、益州、永昌、牂柯四郡,即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当时称为“南中”地区。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汉代把他们统称为“西南夷”。

东汉时期,汉族统治者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民族矛盾非常尖锐,他们经常进行反抗斗争。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 里就注意到这种情况,提出了“南抚夷越”的方针。刘备占据益州后,选派了一个很有才能的将军邓方作庲降都督,进驻南昌县(今云南镇雄)负责治理南中地区。邓方死后,李恢继任。李恢把都督府由南昌县迁到平夷县(今贵州毕节)。

他们都注意不过重剥削压迫少数民族,不轻易施用武力,并且对当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有一定的约束,不许他们过于横行霸道。史书记载邓方在南中“轻财果毅,夷汉敬其威信”。这说明刘备集团对这个地区的镇抚工作,是有成效的,蜀汉政权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