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内阁: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里有另外一个版本

2020-10-22 19:17:58 作者: 三杨内阁:三

文|《那些年》悦悦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大致讲的是,三个有能力的人,若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甚至互相推诿,就容易落得“没水吃”的下场。反过来讲,如果配合的好,就能形成合力,打口井也不是没有可能。

今天,我们就讲一个关于“配合”的故事。在明朝政坛上,有这么三位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辅佐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代帝王,因为在职期间的默契配合,共同开创了一段治世;他们也被后人赞为最佳内阁:“明称贤相,必首三杨”。

论资历、能力、地位,这三人都是佼佼者。他们为什么能够避开“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困境?他们又是怎样成为了政坛上的“铁三角”呢?

站在同一条战壕中

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其中,杨士奇年纪最长,杨溥年纪最小,相差约10岁。三杨因为才能突出,在朝廷中相继得到重用。

永乐一朝,三杨在仕途上的境遇有所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曾长期担任太子的老师。也因此,在维护国本的问题上,他们都坚定的站在太子一方。

彼时,朱高炽虽为太子,但并不受朱棣宠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储位常常受到汉王朱高煦的挑战。

朱棣曾数次领兵北伐,太子奉命留守监国。每次回来,朱棣都会询问大臣太子的表现。作为辅臣的杨士奇每每都能机智应对,消除朱棣的怀疑。

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又一次北巡后返回京城。因为东宫派出的使者接驾来迟,惹得朱棣大怒。杨士奇向朱棣解释说:“太子对您孝敬如初,接驾来迟,都是臣等的罪过”。这次,全赖杨士奇的维护,朱高炽才保住了太子之位。

在暗流涌动的储位之争中,太子身边的一批官员被牵连入狱,其中就有杨士奇、杨溥。杨士奇很快就被释放出来。杨溥却没有那么幸运,他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十年。这十年不仅将他的职业生涯生生斩断,而且随时都有死去的危险。杨溥也是个奇人,虽然朝不保夕,但在狱中仍然坚持读书,从未中断。

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在北征途中驾崩。这是太子之位最危险的时刻。是杨荣一面在北伐队伍中“戒勿发丧,整军旅,严于令”,一面命人秘密报告太子和杨士奇等人提前准备。如此,才保证了皇权顺利交到太子手中。

无论是面对“偏心”的朱棣,还是野心勃勃的汉王,三杨都选择了旗帜鲜明的拥护太子,为巩固国本力挽狂澜。可以说,在变幻莫测的政局中,三杨在维护太子的立场上始终是一致的,而且结成了“共同战斗”的友谊。

对于三杨的维护,太子都记在心里。在他继位后,杨荣、杨士奇都得到重用。狱中的杨溥也终于获释,留在仁宗身边辅佐。在朝廷中打好配合

从明仁宗开始,朝廷中逐渐形成了三杨共同辅政的局面。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天下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

杨士奇胸藏治国之策,被推为三杨之首。他文采极佳,皇帝发布的政令多出自其手;他又能慧眼识人,推荐的于谦、况钟、周忱都成为了一代名臣;他时刻关注社会民生,常常提醒皇帝要注意选拔人才、保持民力、休养生息……正是因为拥有出色的治国才能,他先后担任阁臣四十余年。

杨荣才华出众,尤其擅长军机谋划。永乐年间,朱棣五次北征每次都会让杨荣随行。宣德时,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杨荣最先请求宣宗亲征,打了汉王一个出其不意,叛乱很快得以平定。宣德三年(1428),杨荣随宣宗巡视。敌军来犯,扈从的文臣都被留在大营,只有杨荣奉命跟随出征。在对战中,杨荣亲率轻骑出击,破敌而还。之后,宣宗每次率军巡边,一定要带上杨荣。

杨溥颇有才学见识,善于建言献策。仁宗时,他广泛了解民情,有建议直接上呈皇帝。之后,杨溥进入内阁,更加直言敢谏。宣宗曾鼓励他说:“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今幸海内稍安,顾祸乱每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词,朕颇厌闻,卿宜勉辅朕,勿惮直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