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的含义?

2020-10-22 20:03:47 作者: 如何理解“井

海神若讲这些道理分析,一是阐明道家关于境界提升的理论,另一点就是对河伯提出的“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中对“仲尼、伯夷”的博闻、守义进行批判。

也就是说既说了自己的理,还夹枪带棒地把河伯提出的儒家代表形象给批了一顿。

后面有文指出这个道理,因为太长,我们就只节选部分:

海神若将大小对比进行了一大段阐述,说明天下、中国、神州和宇宙以及更高一层的世界来比也不过是牛马身上的毫末,大有无穷大,小有无穷小。那么伯夷对天下的谦让,博取了名声,孔子讲叙天下之理以为渊博,这些不过都是自作多情罢了,不就像你以为自己的水很多一样吗?

庄子行文飘逸,用各种小故事来东拉西扯,但是其内部核心理论和要表达的东西都是前后呼应,榫卯暗和的。

当然,个人看法《秋水》中的这两个比喻是绝妙的,但未尝不是偷换概念。因为前两种自然现象“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给出的理由也是正确的,确实是因为时间、空间的局限让他们无法建立一个层次的沟通。

但是“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就是真的“束于教也”?那可不一定吧。

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偷换概念,用肯定会发生的现象来比喻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并通过排比来证明——看上去非常有道理。

但是我们稍微用点逻辑思考,就会知道这里实际上是有漏洞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指摘庄子诡辩的原因,因为这种漏洞在文思如海,走笔如风的庄子行文中时常会见到。

不过庄子倒是不在乎,他本身已经超越了正常人的思维境界,也就是超越了“束于教也”的层次,他的境界是不需要依靠的“逍遥游”——或者近似于达到了。

而我们还远没有到达这个境界,思路上的爆炸顶多算是“御风而行”,自然就会焦虑“风”在哪里。

也许正因为我们的思维还需要逻辑支撑,所以在读《庄子》的时候难免会觉得不缜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