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这么一条很重要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据此推断,蜀侯就是“降居若水”的昌意,因为古蜀这支族群生活在黄帝时期,符合外放四川封侯也就只有昌意。
四川攀枝花盐边县渔门镇,考古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氐羌人的石棺墓葬群,这与当地元谋人的后裔丧葬用的木棺不同,那么昌意降居若水就落在了实处,符合氐羌人迁徙到四川的事实。
在《华阳国志》里对这支迁徙到四川的氐羌人的葬礼有过记载,显示保持了他们族人的风俗习惯,采用石棺石椁,所以称为“纵目人冢”。
当昌意离世,颛顼为帝,自然要为父亲举行隆重的葬礼,制造了许多青铜礼器作为殉葬品,也就出现了三星堆青铜面具“纵目“的独特风格,表达的是眼光独到长远的意思,并非眼睛真能伸出眼眶十几厘米!这是对先人的缅怀和讴歌之意,所以显得有点另类,就像梵高当初抽象画给人的震惊,与中原传统文化有点不一样!
巴蜀的关系
巴蜀古国,沉淀了一段古文明史,蚕丛养蚕,鱼凫捕鱼,杜宇务农,开明治水,都与农业息息相关,而在《山海经》中,巴蜀古国则讲清楚了巴国、蜀国的关系。
古蜀国
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生启,夏朝开始进入人们的眼帘。
有个有趣的事,鱼成了图腾,成了部族徽志,并在昌意开启的蜀人这一脉中取名,并记载在了山海经里面。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 ,“中车扁”显然是鲧,也作鮌,玄鱼是也。
鲧治水无功,大禹接手,最终平定洪水之患,还九州清平,禹即是鱼。
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黄金权杖,权杖上面刻有三组以鱼、鸟、人为内容的纹饰,极大可能象征古蜀权力传承的凭仗,大嗥(鸟)、鱼凫(鱼)、百姓(人),大嗥代表巴国、蚕丛代表蜀国。
提到巴国,就不得不说一说,巴蜀,原本命运就是休戚与共。
古巴国
巴国的老祖宗又是谁呢?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这么一段巴国一脉的传承,“西南有巴国,大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人。”
大嗥是谁?另外一个名字叫太昊!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是东方祖神!
原来巴国才是原住民,昌意一脉是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四川的外来人口,巴国、蜀国经历了各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大融合,最终形成了古蜀部族人口。
古蜀部族之间的兼并和融合,显然也经过了剧烈的战斗,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这么一段话,看似荒谬,其实揭示了当时的现况和复杂的形势。
偏枯指鲧,名曰鱼妇,鱼妇通假“鱼凫”,在颛顼死后为帝,势力逐渐强大。
颛顼称帝时,曾经不停地征服和兼并当地小部族,其中以巴蛇最为难征服。巴蛇是古蜀民信奉蛇一脉部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比较悍勇,在颛顼死后,最终被鱼凫打败而归顺,改旗易帜,蛇图腾改为鱼图腾。复苏是指鱼凫势力逐渐强大,而不是颛顼借鱼死后复活。
巴蛇显然是指古蜀的巴国后裔或者土著,最终被鱼凫征服,成为鱼凫的属下。
三星堆文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在这段古蜀融合的阶段还透露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这关系到三星堆深埋地下的原因。
“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这是指古蜀曾经发生过大风暴、大洪水,这场洪水持续时间长,危害特别大,经过颛顼、鲧、禹三代人的治理,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场大洪水淹没了古蜀大片地区,所以鲧不得不取耕地之土修筑土堤防水,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进展非常缓慢;禹吸取父亲的经验,采取了疏导的方式,最终将内陆之水引导入河道,归于长江,才平息了这场大洪水的风暴。
三星堆在这场大洪水中没能幸免,深埋于地下,从此古蜀时的文明见证就安静地躺在那儿,陪伴着古蜀先祖,一躺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