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7、21、22师团编成时步兵联队编制
需要注意的是,取消步兵旅团指挥部,步兵师团从四步兵联队制改为三步兵联队制是1936年就已经确定的,抗战的爆发反而推迟了这一过程。警备师团编成时下属的步兵联队
1939年2月日军在本土组建了第32-41共计10个师团,全部投入关内战场。这10个师团组建的目的就是关内战场占领区的警备任务和短距离的进攻/扫荡任务,因此被称为警备师团。表面看起来这些师团的武器装备甚至和常设师团不相上下,但是大队未编制有行李队(警备师团的步兵联队均配属了190人,部分警备师团的步兵联队另外还配属了96匹马,推测为组建了联队行李队?),后勤力量不足。警备师团尽管仍然区分为山炮、野炮师团,但步兵联队的编制完全一样,如下图所示:
警备师团步兵联队编制
另外、第26、27师团的各步兵联队也于1939年4月采用此种编制。近卫师团动员时下属的步兵联队
近卫师团于1939年6月动员了以近卫步兵第1旅团为基干的近卫混成旅团编入第21军,参加了桂南会战。动员后的近卫师团步兵联队编制如下图:
近卫师团动员时下属的步兵联队1943年5月时的日军甲种师团下的步兵联队
1943年5月日军根据《昭和十八年军令陆甲第三十六号》,调出部分关内战场的日军炮兵部队编入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并大规模调整了当时中国派遣军下属的三步兵联队制的师团的编制。此时日军关内三步兵联队制的师团分为甲种师团(有完整的炮兵联队)、第一类乙种师团(有下辖六个中队的小规模的炮兵联队)、第二类乙种师团(无炮兵联队),其中甲种师团包含第3、13、27、32、116师团,其步兵联队编制如下图:
豫湘桂会战前关内战场甲种师团步兵联队编制总结
总的来说日军各种步兵联队间最主要的差别是联队、大队的行李队,这也是步兵联队编制人马数差别的最主要来源。有行李队编制的日军步兵联队基本都是日军较为精锐的部队,能够支撑其在战役级别的作战中承担长距离的主攻任务,而没有行李队的日军步兵联队基本是临时/警备师团下的步兵联队,在没有额外加强的情况下难以进行长时间长距离的作战,只能执行占领区守备和短距离进攻/扫荡的任务。
限于搜集的资料有限,还有许多曾经出现在中国战场的步兵联队编制没有在本文中提到(例如1943年5月后乙种师团的步兵联队编制、豫湘桂会战前加强后的日军步兵联队编制;还有1942年从缅甸侵入滇西的第56师团、原定派往南洋后于1944年转调中国战场的第47师团,这两只部队由于原定执行的并非关内战场上的任务,编制也与关内战场的日军有相当差别),同时日军关东军、派往东南亚、太平洋战场的各师团也有着适合其作战环境的、与大陆战场完全不同的编制,也静待各位同好挖掘考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