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
历史上不少朝代,在第二代的帝位传承上都出现过动荡,如秦二世胡亥弑兄篡位、汉代吕后专权、唐代玄武门政变、明代朱棣(dì)反叛篡位,以及下面这个宋代的“烛影斧声”。
相比其他朝代,宋代的烛影斧声显得非常阴暗晦涩,宋太祖是自然病死还是被阴谋杀害,千古谜案疑团重重,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他的弟弟赵光义到底做了些什么?
离奇暴亡
无论是《宋史》、《涑水纪闻》还是《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正史,都对宋太祖去世之事语焉不详,归纳起来就是暴病而死,这对一个皇帝来说非常不正常。
最早对宋太祖死因提出疑问并做出形象叙述的是一部野史——僧文莹的《续湘山野录》,里面描述大致如下: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天降大雪,宋太祖把晋王赵光义唤入宫中酌酒对饮,席间宫人远避,远看去赵光义几次离席作揖叩拜,宋太祖用手中玉斧敲地,大叫道:“好为之。”酒席撤,赵光义回府,宋太祖睡梦之中驾崩,赵光义赶回宫中即位大统,是为宋太宗。
这段记叙是真是假,已不可考证,不能说正史都符合事实,也不能说野史都是胡编的,流传千百年必有它的价值所在。可能是当时宫人亲身经历流传出来,听到的人润色之后,就写成书传于后世。
兄弟反目
再来看“烛影斧声”的主角赵匡胤 (yìn),宋太祖行伍出身,重视袍泽、同僚情谊,是个性情中人。反观他的弟弟赵光义,工于心计、野心勃勃,非常善于投机倒把,和他哥哥性格截然不同。
宋太祖前半生戎马倥偬,看多了生离死别,性情至孝,特别珍惜亲情。母亲去世时让他们兄弟勿忘手足,他一直铭刻在心,皇帝的冷漠、自私、残酷他都没有,他太重视亲情友情,最后被情字所累。
早年间军旅征战,宋太祖兄弟手足情深、亲密无间。后来江山稳固、承平日久,兄弟情谊早已抵不过权力的侵蚀,隔阂日渐加深。
自古以来,中国的皇位继承大都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这一情况一般出于特殊原因。比如五代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幼子即位不但不能延续大统,还有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军政局面中国破人亡,所以“兄终弟及”因此出现。
但到了宋代,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周边势力已不能对宋王朝带来实质性的危害,政权已经稳固,不存在五代时期的那种,年轻皇帝继位所要面临的诸多危险。自然,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血脉一直享受江山福祉的权柄,才是宋太祖真实的想法。
历史上的“金匮之盟”,后人考证系子虚乌有的可能性较大。作为从五代时期走过来的枭雄,赵光义对皇位垂涎三尺,宋太祖对他委以重任,打压其他非皇族势力,赵光义也确实能力出色,没让哥哥失望,位高权重,党羽遍布朝野。
宋太宗赵光义
能力强的人理想就会远大,就不会甘居人下,赵光义就是这样的人。原本宋太祖不立太子,是不想重蹈五代的覆辙,如今江山已定,他立太子的想法越发强烈,这让大权在握的赵光义如坐针毡。
宋太祖为了给儿子登基扫清障碍,开始打压晋王一派,这自然遭到了赵光义的强烈抵制。亲情的牵挂让宋太祖舍不得痛下杀手,只好在这个晚上来一次“杯酒释政权”,意图两全其美……
深宫惊变
当晚兄弟俩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从赵光义几次离席作揖赔罪,看得出话题很敏感,宋太祖很愤怒,赵光义诚惶诚恐。
这是一个杀机四伏的夜晚,赵光义命悬一线。宋太祖在千军万马前的杀伐决断,但到了自己亲弟弟身上却变得犹豫不决。赵光义的告罪求饶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也决定了宋太祖的命运。
这个晚上,他们兄弟二人必须死一个,赵光义很清楚,宋太祖却并不明白。谁清楚形势谁就能活,活着的人才是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