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郑时文讲的故事!

2020-10-26 14:29:56 作者: 抗美援朝老兵

抗美援朝老兵郑时文讲的故事!

南方开讲:一样的军史,不一样的品读!

抗美援朝老兵郑时文讲的故事!

1951年春,郑时文从军校毕业后,咬破手指写血书,要求参战。于是他被编入了志愿军15军29师。郑时文的三哥郑时聪也在29师;四哥郑时敏是47军的一名机枪手。29师师务科科长张彦文对他说,你母亲把三个儿子都送上战场,师部指示,你母亲就是我们志愿军的母亲!上级要确保你们兄弟三个至少有一个活着回来,给娘养老送终。

因此,师部决定不让郑时文下连队,而是留在师部军务科做战勤工作。分配到师部没多久,郑时文就随着大部队参加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他所属的部队驻守在大青山,生活非常艰苦。干粮倒是有,但喝水很困难。只有老天下雨才有水喝,几天没雨,就断水了。

附近的山脚下的小溪在一块巨石旁边形成了一个水潭,清澈见底。但这个水潭处在敌我双方的火力覆盖范围内,就在对面的美军眼皮底下。

一天,志愿军 86团一个李班长让战士们集合,每个人身上都挂满了军用水壶,还有几个大个子抬来一个空汽油桶,准备下山取水。

郑时文也在场,心中犯嘀咕,大白天的,去那个显眼的水潭,几乎就是送命。但部队严重缺水,干等着不是事儿。为了战友,为了胜利,郑时文觉得冒死也要取水。李班长不停地看坑道里的钟表,过了一会,命令大家下山。战士们穿行在密林中,悄悄向山脚下行进。

接近水潭,快要出树林的时候,大家看见4个背着水箱的美军士兵互相携扶着,沿着小道回山上的阵地。原来他们也缺水,刚取了水往回赶。

双方距离如此近,郑时文的第一反应就是取下背上的冲锋枪准备射击。他相信最少能击倒三个敌人。李班长看见他的动作,赶忙飞身扑来,低声喝令:“不许胡来,不许射击!咱不能不讲信用,不讲仁义!”

郑时文茫然不解,还有点愤愤不平。但他们也很顺利地取了水回来,对面的美军并没有开火。

回去后,郑时文才知道,志愿军连、排级指战员和美军达成了约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双方都可以在水潭里取水。

起初,为争夺山脚下的水源,敌我双方频频交火,双方每次取水都会损失几个人。尽管志愿军歼敌更多,但战士们私下议论纷纷,觉得志愿军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这样做不妥。

于是5连的干部和战士们一商量,决定瞒着上级,对敌网开一面,允许美军取水喝,这样以后自己取水也方便。打仗归打仗,喝水归喝水,不一码事。

可是,敌我双方语言不通,如何讲明白呢?连队里一个念过高小的小战士有了主意。他用烧过的炭灰和了水当墨汁,在一张牛皮纸上了画了个钟表,在7点和9点的标记处画上“US”字样,旁边又画了我军的冲锋枪,最后在冲锋枪上画了个大叉号。

这幅画被做成告示牌,放到了山下水潭的边上。意思是,我军允许美军在每天上午7点到9点取水,决不开枪。

美军看到牌子,一下子就明白了。每到规定时间,他们不仅大摇大摆地来取水,有时候还下水洗个澡,光着脊梁跳舞。几天后,水边的石头上出现了美军士兵用刀刻的一个大拇指,还有两个英文单词,“Good,Good!”看来他们对志愿军的做法非常赞赏。

郑时文,男,汉族,1933年出生,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人,1951年3月入朝参战,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战勤工作员。2016年,《内江日报》在“长篇连载”栏目推出郑时文所作“战地回忆录”《穿过硝烟的军列》,书中所讲述战役故事令人动容,得到央视关注并受邀去北京参加访谈。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1983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新浪网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报》专栏作家。现为少年特战兵训练营总指挥,志在为培养优秀少年做贡献。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著),绘本《捉迷藏》等。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