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天下迟迟不能统一的原因,其实是人心的自私

2020-10-27 02:25:17 作者: 《三国演义》

曹操奉天子以击不臣,带着数十万大军挥兵南下,想要一举扫平天下,结束这场乱世之争。其实按照客观实力分析,曹操的胜算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兵马粮草以及综合实力等等,曹操都要远远胜过东吴,所以无论是打消耗战,还是正面激战,最终的赢家应该都会是曹丞相。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局势已经变得非常简单,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完全可以说是大局已定,只等江东城破之日,便是曹操大业将成之时。因为当时的天下除了占据江东的孙权之外,曹操已经没有真正的对手,像益州刘璋汉中张鲁之辈,那都属于二线对手,只要打败了孙权,他们也蹦哒不了几天。

然而关键的是,此时还有一个不甘心的刘备,他虽然没什么地盘,也没什么兵马,但是却非常有野心。他和孙权都不甘心,就这样败在曹操的手里,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不愿意看见天下就这么被统一。

因为他们的理想和抱负还没有真正实现,这两个人毕竟都不是池中之物,说白了,他们也想做皇帝,也想站在曹丞相那样的位置,指点江山,甚至是唯我独尊。

而且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心思作怪,孙刘双方开始不谋而合,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去对抗曹操。他们的动机和立场暂时达成了一致,因为只有击退曹操,他们才有可能保住现有的地盘,以便将来再做发展,进而图谋天下。

这种局势就像是有一家大公司在准备统一整个市场,进而塑造良好的规则秩序,但是另外两家小公司却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因为如果整个市场被对方掌控的话,他们就会失去现有的主导地位,以及对现有市场份额的掌控权。

如此一来,虽然对于整个市场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像孙权、刘备这样占据一定份额的小集体而言,却无疑会损害他们自身的利益。越是这个时候也就越能够凸显出来一个人的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到底是为了大局牺牲自己,还是为了自己而搅乱局势?

面对这样的一道选择题,想必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刘备和孙权也不例外,于是这才有了赤壁之战的孙刘联盟。看似简单明了的局势,就这样瞬间变得复杂了起来,曹操的对手不再只是一个孙权,同时还多了刘备集团以及刘表的残余势力。尽管这些人加在一起之后,也不足以正面对抗曹军,可是战争的事情胜败谁又能如此肯定呢?

无论是出于自保,还是出于私心和野心,孙刘联盟联手创造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但同时也打破了一统天下的希冀。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能够一举走向统一的天下,就这样再次被无情的分裂,真正的三国时代也随之拉开了帷幕。诸葛亮的完美计划,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变化

《隆中对》是一篇我们许多人都曾拜读过的文言文,其中介绍了诸葛亮对于三分天下之后的规划,也是他为刘备量身设计的蓝图伟业。先占据荆益两州,然后坐等天下有变,派遣两上将从荆益两州出发,一路夺长安,一路奔许昌,然后大业可成。

如果能够按照这个计划一直完美进行下去,那么蜀汉夺取天下成就大业的几率无疑是非常大的。但是只可惜诸葛亮虽然能够参透天下的局势,但却无法完全掌控人们的内心,从而也就衍生了一系列的变故。

刘备占据益州取汉中,成功击败曹操,进位汉中王。此时此刻,刘备可以说是站在了人生有史以来的最巅峰,而刘备集团所面临的形势,也在逐渐走向清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关羽却突然坐不住了,自己的大哥打了这么漂亮的大胜仗,他这个做兄弟的又怎么能甘心落后?于是镇守荆州的关云长,便开始擅自采取军事行动,带兵攻打樊襄两郡。

可能是被最初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也可能是从一开始就中了敌人的圈套,总之最后的结果非常惨烈,关羽败走麦城,导致刘备集团元气大伤,丢掉了荆州大本营,只剩下刚刚到手的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