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时,为啥刘禅没有殉国,反而是他儿子体现了这份气节?

2020-10-27 12:54:06 作者: 蜀汉灭亡时,

蜀汉末年,魏国分三路大军伐蜀,两路大军被姜维成功的挡在了剑阁之外,但是仍有一路魏军通过阴平小道进入了蜀汉腹地,这就是邓艾大军。面对邓艾大军的进攻,刘禅并没有选择坚守成都,等待救援,反而是直接选择了开城投降,而他的儿子刘谌却选择了以身殉国,为何同为父子的二人,表现得会如此不同呢?为啥是刘谌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这个国君呢?

刘谌刘禅

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在景耀二年(259年)六月,被封为北地王。其实蜀汉就这么点地方,北地王完全就是个虚名,刘谌本身是没有多大的权力的。邓艾大军打进蜀汉腹地后,刚开始刘禅还是有点抵抗之心的,派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前去御敌,结果由于诸葛瞻志大才疏,缺乏战场经验,又不听属下建议,放弃险要关隘和城池,去平原上和魏军打阵地战,结果被打的大败,成都平原最后一支可战之兵彻底覆灭。

此时留给刘禅的选择有三个,一是逃跑,二是坚守城池,坚决抵抗,这一点其实是能够做的,成都这座城市城高墙后,物资充足,完全可以坚守。而邓艾大军远道而来,深入腹地,力求速战,根本没有完善的攻城器械,所以短期内魏军根本不可能攻下成都。而只要等着蜀汉勤王军队到来,魏军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不过,刘禅却选择了第三条路,开城投降!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蜀汉国君,为啥刘禅不选择君王死社稷,以身殉国?反而是他的儿子刘谌做出了这种有骨气之举呢?这里面其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两人的生长环境不同

刘禅是在战乱年代长大的,小时候还数次遭祸,看多了生死离别,刘禅就变得非常珍惜生命了。虽然经过后期不断的历练,刘禅也变得非常聪明,可是童年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而且他知道父亲刘备多次战败都没有选择自尽,反而坚持下来,后来才成功翻盘,创建蜀汉,这给了刘禅极大的鼓舞。所以说,刘禅打心底里就不想死,不论是他从小的经历还是他的见闻都告诉了他一个道理,好死不如赖活着。有这种信念在身,所以刘禅根本不可能选择以身殉国!

而刘谌就不一样了,他从出身就没有经历过战乱年代,不知道父祖辈之前的悲惨生活。他从小锦衣玉食,接受的教育也是忠君爱国,匡扶汉室,由于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也就使得刘谌在面对危机时和刘禅的选择完全不一样。刘禅认为活着是最大的意义,想要活着,而刘谌认为气节最重要,要坚决抵抗,以身殉国是非常荣耀的!

二、两人站的角度不同

刘禅是蜀汉皇帝,能看到全局,而刘谌是亲王,只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刘禅坐在皇帝的宝座上,看到的是诸葛瞻大军被击败,说明邓艾这支偏师的兵力并不少,而且战斗力强悍,这就让他对当前的形势产生了误判,认为前来的魏军非常多,抵抗没啥意义了。要是他知道邓艾大军并不多,肯定还是会选择坚守的。

其次,就蜀汉朝臣的表现来看,主战派很少,大多数都是支持投降的,以这种指挥中枢来闭城抵抗,完全是守不住,说不定投降派打开城门,他刘禅还落不到好的下场。这两点综合起来一看,刘禅干脆心一横,投降吧,也为蜀汉的百姓做一点贡献,让大家免受兵祸吧。反正投降后司马昭为了给东吴做个样子,不会太过于虐待刘禅,他也可以安度晚年了。这一辈子,他刘禅什么都经历过,也算是不错了。

而站在刘谌的角度来看,他并不认为魏军势大,蜀汉投降派多不是什么大问题,他认为只要刘禅坚定的下令守城,成都城里这么多人,就一定能够守得住!遗憾的是,和他持相同想法的人特别少,最后刘谌救国无望,感觉愧对先祖,自尽而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