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张居正时代”,东林党是如何崛起的,与两个关键人物有关

2020-10-28 20:53:03 作者: 明朝“后张居

张居正对明朝历史有多重要呢?有这样一个说法:明朝只有一帝,是为太祖高皇帝;明朝只有一相,是为江陵张居正。

张居正是非常厉害的,13岁时被湖广巡抚顾璘视为“国器”,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留存翰林院,以自己的沉着、老练,以及准确的判断力、果断的执行力,得到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等人的器重和提携,又和同事高拱、司礼监太监冯保等人私交密切。可以说他具备了一流政治家所应具备的一切条件,从此踏上了“帝师”和“辅相”之路。他利用“南倭北虏”缓解的时机,给已经两百多岁正在步入“老迈”的明朝,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居正的权力在万历朝达到巅峰,他也趁此机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朝也短暂走出了一段“中兴”时期。张居正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权力呢?这与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关。

开国皇帝朱元璋担心丞相会威胁到皇权,就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人,但铁人也得有休息的时间,于是他从官员中调了几个“顾问”,平时负责一些抄写文书之类的杂活,帮助自己分担工作量,这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内阁的形成是在成祖朱棣时期,但此时的内阁依然类似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而不是权力机构。

但并非所有明朝皇帝都能像朱元璋和朱棣一样,拥有超强的工作能力,自朱棣之后的皇帝,就明显感觉到了能力和精力上的不足,皇帝无法做到独揽朝政。所以,皇帝就将一部分自己无法决策的问题,交给了内阁来决定,他们提出意见来供皇帝作参考。

但这样就逐渐出现了内阁权力过大的问题,于是明朝皇帝又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就是将批红权交给了太监,这就等于将皇帝最终下达命令的权力给了太监。如果内阁做的决定太监不同意,不做朱批,那太监是有退回决定的权力。

于是,明朝的政治格局就形成了内阁有决策权,太监有否决权,六部有执行权。如果将内阁的权力和太监的权力加起来,就基本上等于皇权了。在这种权力结构下,如果内阁大臣和太监可以达成共识的话,那权力就非常大了。

张居正与冯保影视剧照

张居正在万历朝之所以有巨大的权力,就是因为他与当时的掌印太监冯保关系非同一般,张居正的许多决策,包括变法等,都得到了冯保的支持,所以他才能成为大明朝呼风唤雨的人物。

但明朝的发展,随着张居正的死逐渐走向落寞,从万历后期开始,明朝的朋党之争就愈发严重,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东林党的崛起。那么,东林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这其中有两个关键人物。关键人物一:顾宪成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因为立储风波而长达几十年不上朝,内阁继任首辅申时行、王锡爵,都没有张居正那样的魄力和掌控能力,文武百官出现了群龙无首的窘境,这期间明朝的社会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当时有人分析,是出现了“酒、色、财、气”这四种“社会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这种“病”,社会风气非常不好。

明朝士大夫从来不缺乏“有识之士”,他们心中装着家国情怀,并且有献身精神。对于这种上上下下的“酒色财气”病,他们痛心疾首,希望能够有所改变,有所作为。于是,一种政治力量迅速崛起,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改革,来对天下的事情进行重新规划,希望使明朝得到振兴。这股力量被他们的政敌取了一个称号,就叫“东林党”。

顾宪成

东林党的核心人物名叫顾宪成,此人做事认真、执着、认死理,他在进入仕途后,毕生都在与他所认定的不符合道德、有损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即使是皇帝、内阁,只要有不符合道德、不符合原则的,顾宪成都会予以批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