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后,三千后宫粉黛最后会何去何从?

2020-10-29 09:38:31 作者: 皇帝死后,三

很多人都羡慕皇帝三宫六院的生活,正是“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 这些妃子才人,在皇帝生前得宠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天佑不测之风云,皇帝忽然间龙驭宾天了,那这些妃子们最后会何去何从呢?

后宫佳丽三千殉葬

殉葬是带着浓重的奴隶社会传统的做法,《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秦二世将没有孩子的妃子全部与秦始皇殉葬,后世考古发现,秦始皇陵的殉葬墓达到一百座。

秦始皇之后自汉始,殉葬制度已基本废除了,只有零星的一些个例,如宋高宗死后,生前宠幸的才人李氏、王氏被宋孝宗要求“悉请自便”,李氏王氏等只能殉葬。

后来随着元朝蒙古人的入主,殉葬制度再次死灰复燃,成吉思汗去世时“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此处的陪灵便是殉葬之意。

到了明朝,明承元制,据《明史》本纪和后妃传等记载:仅太祖加上其后继的四位皇帝就一共有上百位嫔妃殉葬。为明成祖殉葬的共有宫女嫔妃三十多人。景帝逝世后,英宗让其后宫唐氏等人殉葬。

直至明英宗死时,才宣布废除殉葬制度。后来,清朝初期,再次盛行了一段时间,但大多是宠妃殉葬,并无大规模的殉葬记录,到乾隆时,殉葬彻底消失了。

殉葬坑守陵

相比于殉葬,守陵反而显得人性的多,《汉书》卷97下《外戚传》:“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汉代有名的才女班婕妤,即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在成帝死后,便一直到陵园守陵至死,死后葬入陵园。

班婕妤甚至作赋“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两汉时期,皇帝死后妃嫔的安置基本以守陵为主,《汉书·安帝纪》注云:“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

班婕妤去往儿子封邑

以上都是说的未有子嗣的妃嫔,有儿子的自然是母凭子贵。他们在皇帝死后,可以前往其子出藩国,并有王太妃号,如太宗妃韦氏”永徽元年正月廿九日,册拜纪国太妃“ 。

东汉时汉高祖妾侍薄姬,在汉高祖死后,便前往其子代王刘恒的封国——代国,并称为代太后。

皇帝后宫

其余还有一些遣返,改嫁,出家等等的安置措施,但基本都是少数,这里便不一一赘述。由史可见,封建王朝中,越是趋近于现代,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对待前代遗留的妃嫔也越是人性化。

在封建时代中,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在丈夫死后还要为自己的归宿忧心忡忡,实在不免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