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灭亡原因常常被认为是积贫积弱,但宋朝其实盛极一世,朝代长达300多年,历史学家陈寅恪评价:"华夏民族……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观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一个空前繁盛、经济总量超过当时世界一半的富庶国家;夜市、夜生活、旅游等也都是从这里发迹……
宋朝积贫积弱,夜生活却特别发达,娱乐场所通宵达旦,这科学吗?积贫积弱下谁养活了娱乐场所,而娱乐场所又和积贫积弱有什么关联呢?
1、 为什么宋朝经济极盛却积贫积弱
宋朝经济总量占世界一半之多,出口船只往来不计其数,瓷器五大名窑声名远扬,商业繁荣,货币体系发达,农业技术突破性发展,为什么还会积贫积弱还得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说起。
五代十国后人再惧怕兵变分裂,赵匡胤也不例外,杯酒收了将军兵权,又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削弱相权,设三司分权;地方派遣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的钱财转运至中央。
还"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 收县之权悉归于州, 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 于朝廷";军事上收地方精兵充实禁军;收夺地方判处死刑的司法权力。
在这种制度下,地方确实再无力割据,却造成了冗官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方面中央闲散官员冗多,耗费财政,引发腐败,一方面地方无力养民强兵,军事实力懦弱,面对外敌无力抵抗。
尽管如此,他仍"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在其精心策划和安排的"杯酒释兵权"时,面对为自己"黄袍加身"的功臣们,他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担忧,竟坦言道:"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何?……汝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咽。"
这不仅可以看出赵匡胤始终忧心兵变和分裂,这也成为历朝历代宋朝统治者忧心的主要问题,中央集权的加强成为北宋皇帝始终最关注的问题。但这就和北宋另一个特殊的制度有关了——不抑兼并、鼓励工商。
不抑兼并可以说是贯穿了宋朝,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独一无二。我国自商鞅变法就意识到农民阶级、小农经济才是国家王朝的阶级经济基础,抑制兼并和重农抑商贯穿整个古代中国历史。
这不仅有利于巩固统治,也才真正符合封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宋不抑兼并、鼓励工商无疑令人惊讶,但这就是北宋开国者对被释兵权者的补偿,也就是"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择使好田宅市之"。
赵匡胤认为只要宗亲王室、武将功臣广置田产,经营工商,不理朝政,就必可以抑制分裂、高枕无忧。殊不知这就是宋亡埋下的种子。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膨胀,商业税收成为北宋重要的财政税收的一部分。
不抑兼并、鼓励工商成为了宋朝历代制度,毕竟没有人会拒绝一颗大摇钱树。但这不抑兼并就必然造成王朝后期的土地兼并,这不抑工商就必然导致财富集聚在上部分人手中。
而在古代中国,他们就是地主阶级、特权阶层,他们重新成为了"分裂"的因素,在几乎没有地方割据的宋朝,他们就是中央分权的大臣。
纵观宋朝历史,历代都逃不过频繁的党争,皇帝在朝堂上似乎能受到一派又一派的大臣的制约。最后的"监军十二"是来自皇帝吗?其实是来自各派的大臣,各派政党人士。
他们通过姻亲与商人勾结,自己就能广置田产,田亩连片,逃避税收,掌握大量财富。他们党同伐异、结党私营,在朝堂上凭借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制约皇帝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