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一”变“之一”,科举制没落下的元朝,怎样缓解民族矛盾?

2020-10-29 19:18:34 作者: 从“唯一”变

元朝时期教育的稳定性随着政治稳定性而浮动

一般来说,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如果封建政权具备统治比较稳定,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平稳发展,内无政治斗争,外无政权冲突等等条件的话,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也可以称之为"治世"。

当然这种局面一般来说还是很少出现的,除了几个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强盛时期之外,大部分还是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的。

元朝作为一个庞大的游牧政权,自然也有其内在的统治危机和所面临的统治问题,而随着其封建化特征不断明显、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其也开始不得不面对封建政权所需要解决的顽疾。

此外,元朝作为一个由蒙古人强大军政集团,通过大肆征服战争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所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帝国的统治基础是否稳固。

因为像这种疾风暴雨般的政权建立之后,其统治政府在面临整个统治范围的地域、民众以及相应的文化之时,他们是否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否能够解决地方民族复杂众多的融合交往问题,这都是帝国能否顺利实现稳固统治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蒙古族作为元朝的统治集团,他们作为游牧民族具备的那种天生的好战、凶悍的性格,也开始逐渐帝国的政治统治。

比如在元朝的皇位之争上就出现了非常激烈、混乱的斗争,这令元朝的上层建筑十分脆弱,带来的结果便是社会各项方针政策难以顺利实施。

教育方针与之相互摇摆的现象最为明显,当中央稳定之时,学校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当中央混乱之时,学校教育往往处于荒废当中。

《元史》载:"文治兴隆,宜举行于旷典,期激励于将来。凡在闻知,盖国家化民成俗,莫先于学校;而学校之所设,必崇先圣先师之祀者,所以报功而示劝也。"

科举选拔与文化教育的联系逐渐脱节

科举制作为隋唐时期逐渐兴起和快速发展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在赵宋时期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应用,其能够运用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去帮助封建政府选拔其所需要的尽可能多的治国理政、忠君爱国的封建人才。

《元史》载:"唯蒙古生得为状元,尊国人也。然自有科第来求其杰,然不负所学,任致君泽民之责而无愧者,盖不多见。岂富贵之移人耶?抑明经仅足以取青紫而已耶?"

由此,我们才会说两宋时期是中国士大夫地位最为尊崇、集团最为繁荣的时代。而元朝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游牧政权,他们本身对于科举制的接触和了解其实并不多。

因此在帝国建立之后,他们主要运用自己传统的选官方式,此外,汉族文化只是元朝官方认可文化之一,蒙古文化、回回文化才是统治者更注重的。

而随着元朝逐渐成长为一个空前强大的游牧帝国,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张,其内部所蕴含的文化也在不断复杂,这使得科举制的存在感愈发降低。最终使得元朝时期的科举制与传统的学校教育出现了分离,这一结果也是在所难免的。

虽然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元朝的文明仍意义重大

从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政权,以及不久之后忽必烈时代的元朝发展来看,其游牧政权的实力,要远远超越了此前的匈奴、契丹人等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蒙古政权时期的大范围西征战争,以及元朝时期形成超级庞大的统治范围能够看出。

元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时期控制范围最大的封建政权,其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特别是蒙古族文化犹如星星之火一样,在欧亚大陆逐渐绽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