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的不止街亭,诸葛亮悔恨没听刘备劝,看第一次北伐赢面多大

2020-10-30 00:49:35 作者: 马谡失的不止

当然,诸葛亮也知道街亭就是张郃进军的关键缺口,所以在张郃来犯之前,当务之急就派人是守住街亭。诸葛亮决定让3万人去驻守这个山口,要知道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带着10万人,给赵云分兵1万多人,再分3万人去守街亭,自己在陇西地区就剩下不到6万人继续征战了,这足以看出他对街亭的重视。

在将领人选上,当时蜀军其实还有不少名将,魏延,吴懿都是守街亭的好人选。但是马谡这个人一直跟诸葛亮很亲近,马谡是著名的"马氏五常"之一,素有才名,爱谈论军事,他哥哥马良是蜀汉的侍郎,所以马谡算得上根正苗红。

刘备死前说马谡"言过其实",但是这话诸葛亮没听进去,在守街亭的人选上,他居然提拔了第一次随军出征的马谡,让先锋王平辅助他,带着3万人去阻挡张郃。

时间就是生命!诸葛亮要的不多,不求全胜,只要挡住张郃的大军一个月,陇右的魏军势力就能被肃清,这时候哪怕率军跟张郃野战也不在话下。

但天意弄人,马谡在到了街亭之后违背了诸葛亮"据城死守"的命令,居然放弃在山口守城,而是带领大军上山扎营。先锋将军王平苦苦劝谏,但是马谡依然我行我素。他自称这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道理,以少胜多,能打一场大胜仗。

这支蜀军的结局很悲惨,张郃到了街亭后迅速将马谡扎营的山围了起来,断绝马谡的水源。山上的士兵几次冲锋都被打败,他们断水断粮,士气低落,最后终于一败涂地。除了先锋王平率领的两三千人成功突围之外,马谡手下的3万大军或死或逃,最终全军覆没,马谡侥幸只身逃出,被诸葛亮下狱。

此时在陇西的军力对比上,诸葛亮只剩下5万多人,而魏军张郃的5万人几乎毫发无损。加上上邽城和周围一些零散的魏军,此时陇西的军力对比已经反转,蜀军处于劣势了。张郃手上都是骑兵,而蜀军全是步兵,诸葛亮在人数劣势的情况下,还是异地作战,胜算无几。

四、马谡和街亭,武侯毕生之痛

占据街亭后张郃长驱直入,几万骑兵涌入了陇西,如果配合本地的魏军反击,蜀军可能会惨败。

在这种情况之下,诸葛亮只能无奈选择退兵。

蜀军从岐山退回汉中,赵云此时也被曹真打败,带着残军回到汉中。此次北伐,马谡的街亭之败是北伐失败的关键,军法无情,诸葛亮为了严肃军规,只能杀了马谡以谢三军。

杀了马谡之后,诸葛亮亲自洒泪祭奠,并且赡养马谡的妻儿,可谓仁至义尽。

有人要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不就是因为诸葛亮识人不明,错用马谡这个绣花枕头吗?但其实看看马谡以前的表现,你可能会改变对他的看法。

马谡有才不是诸葛亮说的,而是当时蜀国人尽皆知的,而且他确实在蜀国平乱中发挥过作用。诸葛亮在南下南中平乱的时候,马谡就谏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诸葛亮对南蛮不要赶尽杀绝,太劳神费力,要"收服其心",才能一劳永逸。诸葛亮听从建议,这才有后来的七擒孟获,安定南中的故事。

马谡确实有才学,也懂军事,这是不用质疑的。只是这种才学和计谋一旦付诸于瞬息万变的战场时,就变成了纸上谈兵。马谡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一直是个文官,他只有满腹理论,当面对张郃这种久经沙场的老将时,自然是被碾压的。

马谡和街亭之败是武侯诸葛亮一生之痛,他在之后自我检讨,确实是自己识人不明,向刘禅上表谢罪,写到"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在此战之后,魏国已经察觉到了蜀国进取天下的野心,在陇西,关中布置重兵,而且在关键道路筑城把守,这就导致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大多无功而返。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诸葛亮派去守街亭的不是马谡,而是魏延,吴懿,他们拖住张郃的几万人马给诸葛亮争取时间,可能陇西就能一举平定,历史可能将改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