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一见钟情的向往,亘古未变。
这个本应该是诗人们最喜欢的题材,但是由于传统文人特别喜欢用曲笔,所以都混到伤春之类的诗词里去了。同时,艳遇都是有情节的故事,没有深厚的功力,想在一首短诗中写这样的题材,实属不易。所以,诗人就把这个题材让给了叙事文学了,比如小说、戏曲等。
《题都城南庄》
不过,艳遇题材的诗,诗人并没有全部放弃,只是数量不多而已。在这些不多的艳遇诗中,有一首诗分外引人注目,被公推为艳遇诗第一,它就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这首诗写得特别美,物是人非却还是美,读了之后,满心都是怅惘。
这首诗语言上的特点是浅显易懂,用最简单的词语写出最唯美的画面最微妙的心绪,令人叹为观止。
崔护可是唐朝人,但这首诗中,没有一点唐朝的语言,简直都是现代的语言,说是今人写的诗,也没有人不信。全诗一个典故都不用,就是写场景,写际遇,一对比,意境全出。
这样是诗,解诗的人一般不碰,为何呢?因为根本就不用翻译,意思小学生读了都懂,而意境又是体验出来的,说不出的。
这首诗写了2年的事情,却是同一个场景,“去年”和“今年”,用的是一个场景,都是“人面”和“桃花”。只是,“去年”的人面和桃花是竞相比美,而今年“人面不知何处”,只有“桃花”依旧。
这一对比,一股物是人非的怅惘,忽然就不满读者心中,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想不引起共鸣都难。
诗要写得很深奥吗,要用那么多典故吗?崔护告诉你,根本不需要,就看你会不会写。在《全唐诗》中,只收了崔护6首诗,其实,只这一首就够了,就凭这一首,跟张若虚一样,就完全可以奠定了他们在诗坛上的地位!
崔护的本真故事
崔护写这首诗,是真实的际遇。那一年,崔护在京准备应考,清明节来临时,紧张复习应考的崔护出来走走透透气,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被一片桃林吸引,桃花盛开,绿树掩映中,隐隐有一居茅屋,这场景,简直就是桃花源。
崔护此时感觉有点口渴,信步走进桃花林来到茅屋前,轻扣柴扉。稍倾,一妙龄女前来开门,崔护说明来意,姑娘打开门让崔护进去,为崔护上茶。崔护举目观看时,墙上挂着文人墨宝,书桌上有笔墨纸砚。
在这荒郊野外竟有如此书香,崔护不由得心生敬意。而那姑娘,眼角眉梢,隐隐都是爱意盈盈,却又若有若无。这显然是女子怀春动情之兆。二人目光触碰之际,都是爱意交织,可谓是一见钟情。
但那是唐朝,不是当今,二人也仅此而已,并未告白,而是告辞。崔护不断回首张望,姑娘倚门而立,含情脉脉不甚娇羞。
崔护离开后,刻苦攻读,转眼又是一年,清明节又到了,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的艳遇,心下早已按耐不住,径直来到了都城南庄。
一路上景色依旧,茅屋依然掩映在盛开的桃花林中。崔护来到门前,久扣柴扉,却无人前来开门,细看之下,门上一把大锁给锁了。
当下怅惘不已,景致如昨佳人不再,桃花依旧在春风里盛开。崔护怅然若失,提笔在门上题了这首《都城南庄》。
孟启的续貂
崔护的故事到此其实已经结束了,这首诗流传开来,人们百读不厌。但是,这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一年复一年地搅动着人心,人们不忍故事就这样半拉子,于是,有人开始续写这个故事,于是,这个故事就更加动人心弦了。
续写后的故事是这样的,崔护离开都城南庄后,吃不好睡不好,就别说看书复习了。于是,就再一次来到了南庄。还没到门前,就听到有老人在痛哭,甚为凄惨。崔护三步并作两步赶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