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寿宫,乾隆内心“隐秘的角落”

2020-10-30 22:29:09 作者: 宁寿宫,乾隆

整个宁寿宫,乾隆最花心思的地方是如何传达自己的精神理想。他深受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执政60年,想必“外王”已经实现,接下来就是对“内圣”的追求。宁寿宫里的养性殿与养心殿相呼应,乾隆曾作诗《题养性殿》表达他对这里的期待:“养心期有为,养性保无欲。心动而性静也,要之均宜得养。”

“每年大年初一,乾隆会在养心殿东暖阁举行明窗开笔仪式,养性殿也要这么布置。在养心殿西暖阁,他每天要参拜佛龛,养性殿西暖阁也保留了佛龛的位置。”杨原说。“你能感受到,这些设计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乾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和完成的事情。”

历史上的太上皇和太上皇宫,乾隆没有一个看得上的。他曾写诗:“宛看宁寿落成吟,汉唐太上那须数。”在注释中,他认为唐太宗李世民逼父让位是逆伦,宋高宗赵构禅位是不思进取。在他眼里,自己的宁寿宫重在德,而赵构的德寿宫只是徒有其表,无足称道。主业是皇帝,副业是园林设计师

有人说,御花园是属于皇帝和全体宫妃的,慈宁宫花园是属于“退休”太后太妃们的,唯独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的私人花园。这里仿佛是帝王内心世界一处“隐秘的角落”,承载着他对士大夫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江南造园艺术的想象力。

宁寿宫花园禊赏亭的流杯渠

在杨原眼里,乾隆主业是皇帝,副业之一是园林设计师。宁寿宫花园修建时,乾隆已经四下江南,一路“观民问俗,关政治之大端”,最后将游廊、曲水、小径、飞桥、阁道、洞门复制到了皇家园林建造之中。

宁寿宫花园位于宫区西北角,设有古华轩、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南北纵深160米,横不过35米,狭长如带,穿行其中能感受到“移步换景”的奇妙。众所周知,乾隆是王羲之的死忠粉,除了收藏《快雪时晴帖》,他还在宁寿宫花园禊赏亭内凿流杯渠,再现王羲之当年曲水流觞的文人意趣。

宁寿宫花园尽头是不曾对外开放的倦勤斋,杨原曾随摄制组进入这处秘境,仰望墙壁和屋顶,170平方米的通景画让他赞叹不已。这是那个时代的“裸眼3D”,以西洋透视画法绘制,近景画的是一只仙鹤在竹篱外起舞,远景画的是红墙黄瓦的宫殿。屋顶绘满盛开的藤萝花,站在不同位置能看到藤萝花的不同风情。

对乾隆来说,通景画既是一种审美偏好,也是一段成长记忆。“雍正找郎世宁在圆明园屋顶上画过藤萝花,乾隆就喜欢,一直记着。等到修建福宫时,他又找郎世宁画了上去。后来修宁寿宫时,他还是喜欢得不行,要留下这个东西。当时郎世宁已经死了,就由郎世宁的徒弟王儒学完成绘制。此时不再是墙上作画,而是先画墙纸,再贴到墙上,就像现在的壁纸一样。”杨原说。

除了华美的通景画,倦勤斋还暗藏重重机巧,设有密室、密道、暗门。比如东五间西墙处的一面镜子就是密道的暗门,出口是花园里的竹香馆。此外,倦勤斋里还设有一个小戏台。《清宫述闻》记载,“乾隆时,尝命南府太监演唱岔曲(八旗军中的一种小曲)于此”。

这些细节汇集到一起,构成了乾隆妙趣横生的一面。“他的确有这一面。他和他老爸一样,喜欢玩cos play(扮装),请画师作画,在画里扮演菩萨、文人、采药师等角色。”杨原印象最深的是一幅《乾隆皇帝洗象图》,乾隆在画里扮作普贤菩萨,看着几个僧人洗大象。“可以看出,这些帝王心里其实有‘好玩儿’的一面。”盛世与危机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宁寿宫主体竣工。同年,乾隆再平大小金川。在宁寿宫阅是楼前,乾隆举办宴会,犒赏有功将领。旁边就是豪华戏台畅音阁,皇帝、皇太后和大臣们在此一边进膳,一边看戏。后来乾隆把这一盛况做成木框嵌珐琅圣母赐膳宁寿宫图,留作纪念。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到达盛世之巅。据统计,当时中国GDP占世界1/3,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乾隆曾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业生产,因而国库日渐充实。他还建立了“十全武功”,完善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版图,清朝版图得以最大化,近代中国版图由此正式奠定。宁寿宫乐寿堂里陈设的雕云龙玉瓮,产自新疆和田,重5000斤,在乾隆时期完成开采和雕琢,是他平定西域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