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画像,由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68岁的乾隆皇帝下了一道谕旨,将秘密立储一事公之于世。5年前,他已确立皇十五子颙琰为接班人,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当时,乾隆将此事谕知军机大臣,但是究竟所定何人,只有他自己知道。
多年来,因为储君问题秘而不宣,朝野上下不是没有议论和疑虑,乾隆十分清楚这一点:“……朕此举天下臣民无由共闻,未尝无窃朕为贪婪宝位,不肯立储。”而为了证明自己并无贪恋宝位的心思,他吐露了一个埋藏了43年的誓言——25岁即位,他曾焚香向上天祷告,决计不超过祖父康熙61年的在位期限,如果上苍保佑自己能活到85岁,“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向天再借60年”的执政理想,也是一个未雨绸缪的太上皇退休计划。为此,1770年8月13日,刚过完60岁大寿的乾隆就以“待归政后,备万年尊养之所”为由下旨内务府改建紫禁城东北角的宁寿宫,倾力打造一个理想的太上皇“干休所”。这里占地4.6万平方米,是明朝仁寿宫、哕鸾宫、喈凤宫等宫殿的旧址,清朝康熙时改称宁寿宫,是皇太后颐养天年之所。
从1772年正式开工,到1776年大体竣工,再到1779年乾隆下谕旨称“功届落成”,改建宁寿宫前后花费将近8年,耗银约143万两。乾隆数次前往施工现场查看,并有“步辇看工要趁凉”的诗句流传。这是他亲自督造的“理想国”,也是紫禁城里最能寄托他一生襟怀和志趣的宫殿,可为何他最终并没有入住呢?事无巨细的“技术控”
有清以来,乾隆是对紫禁城建筑改变最大的帝王。登基后他先后添建建福宫、敬胜斋,将承载少年记忆的乾西二所升格为重华宫,后改建养心殿设三希堂。到了宁寿宫这里,乾隆几乎是拆毁重建了一番。
左:宁寿宫平面图。右上:宁寿宫内的百宝镶嵌工艺。右中:掐丝珐琅福寿康宁字圆盒。右下:倦勤斋内的通景画
在宁寿宫区域中轴线,乾隆设置了6座宫殿: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布局分为前朝和后廷,像是一个微缩版的紫禁城,皇帝身在其中可理政、就寝、读书、祭神、礼佛、娱乐、游弋。
这注定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宫中特意成立宁寿宫总理事务处,抽调兵部尚书福隆安、大学士英廉、户部尚书和珅为主要负责人。作为宁寿宫的总设计师,乾隆也全程参与,堪称事无巨细,从设计、绘画到烫制小样,全须经过“御览”和“钦定”。
“皇权制度就是这么要求的,营造司也好,造办处也好,所有的奏折都得乾隆批了才行。就连做一个屏风,他都会贴个纸条,写上尺寸要求。” 北京市社科院满语所助理研究员、《上新了·故宫》历史顾问杨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杨原常在《造办处活计档》中看到乾隆的朱批,多是要求添加更富机巧的内容,要做出前代技术达不到的新物件。“同样是给造办处提要求,乾隆看重的是技术新不新,雍正关注的是配色俗不俗气。心思不一样,‘消费者偏好’不一样。乾隆更像一个‘技术控’。”
竹丝镶嵌、百宝镶嵌、掐丝珐琅、竹簧雕刻,这位帝王热衷的精巧事物和风格,在宁寿宫里比比皆是,极尽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准。他还喜爱钟表,在他的要求下,内务府造办处渐渐掌握了高超的制表技术。宁寿宫的符望阁里悬挂了一个双面钟,钟的两侧都有运行的表盘,无论从墙里还是墙外,都能看到时间。在200多年前的中国,其精美程度是天下独有。
宁寿宫是乾隆的小世界,集齐了他所见过最美好的事物。宫内的太湖石是宋徽宗的遗物,玉雕装饰配件采用的是新疆和田籽玉。他还专门安排两淮盐政李质颖选取苏州最好的工匠,只为完成宁寿宫窗戶的镂花雕刻。“其实乾隆不是迷恋物件,他是迷恋自己。”杨原想象过乾隆半倚在倦勤斋的暖炕上,沉浸其中的心满意足,“天下之大,无不为我所用”,这就是唯我独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