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下令杀掉小明王?

2020-10-31 13:43:12 作者: 朱元璋为什么

元朝末年,天下纷争,农民起义四起,其中有一群叫红巾军的农民起义军竟然还建立了一个有名有姓的政权,国号为“宋”。他们的皇帝名为韩林儿,号称“明王”,年号为“龙凤”,只不过龙凤十二年(1366)时,韩林儿被朱元璋派去接应的人杀害了,时年二十六岁。那么小明王到底是何许人也?他的死是朱元璋指使的吗?

首先有一个问题,韩林儿国号为“宋”可为什么号称“明王”呢?其实他祖上是元朝末年大名鼎鼎的白莲教教主,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因此也被称为光明教。他父亲是“明王”,他就被称为“小明王”。他父亲在至正十一年(1351)召集刘福通等河工起义,还自称为宋徽宗的八代世孙,只不过没几个月就被官府杀了。

不管这八世孙的说法到底有无依据,反正后来刘福通算是看中了他们“宋室后人”的身份,再次起义时干脆拥立韩林儿为帝,建立了红巾军。只不过韩林儿在自己的政权中可说不上话,“听命福通,徒拥虚名”,他本来就是被刘福通扶植起来的,刘福通对红巾军有着绝对的控制权,韩林儿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罢了。朱元璋在力量薄弱的时候一直依附于韩宋政权,连檄文中的对于年号的称呼都是韩林儿的“龙凤”。

后来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早就有了称帝建业的心思,他先是灭了陈友谅,逼得张士诚上吊自杀,随后才称帝。既然韩林儿只是一个傀儡,朱元璋也一直梦想建功立业,自成一朝,那么在朱元璋后期势力大增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直接废掉他自己称帝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广积粮,缓称王”的发展战略。朱元璋最开始接受韩宋政权的招揽,只是想用韩林儿的名号庇佑自己,然后暗中积蓄实力,实际上韩宋政权对其并没有管辖权。如果不是红巾军吸引了元军大部分的火力,朱元璋一部估计早就被剿灭了。顾祖禹曾感慨过:“韩林儿,厮养竖子也,太祖因之而成开辟之业。”

韩宋政权的最后几年已经如强弩之末了,甚至至正二十三年(1363)韩林儿被张士诚手下吕珍围困,还是朱元璋冒死救的他。那么韩林儿自己怎么不识相点禅让帝位,自己说不定还能混个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呢?

原因是韩宋政权本就不是韩林儿说了算的,如果禅位给朱元璋,那么把刘福通置于何地?刘福通怎么会饶得了他。以韩林儿吉祥物的身份,估计刚有这样的想法,第二天就离奇死亡,刘福通顺势另立新帝了。再说当时朱元璋还和张士诚打得难解难分呢,谁拿天下还是不确定的事,这样的情况下,韩林儿于公于私都不可能交出政权。

那么韩林儿到底是朱元璋下令杀的吗?笔者认为不太可能。原因有二,一来是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救韩林儿时,那可是豁出了性命的。纵然当时韩林儿身负“天下之主”的名号,救他可以搏一个好名声,可如果陈友谅趁他出兵救援之时,派兵直捣南京,那朱元璋就会被断了后路,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直接覆灭也是有可能的。不过陈友谅没有打南京,而是选择了南昌,让朱元璋的军队幸免于难。从这点上来说,如果朱元璋想让韩林儿死,那他完全没必要亲率大军去救,坐视韩林儿死于吕珍之手更好。

其二,廖永忠杀害韩林儿的行为很有可能是他私自“揣摩上意”,想在之后论功行赏时获得更多利益。除掉韩林儿的可以说是顺应朱元璋大部分将领的心意,大家都可以一跃成为开国功臣,如果因此而惩罚廖永忠,可能会让那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士们寒心。因此后来朱元璋还是没有处罚廖永忠,反而封其为侯爵。

不过从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大杀功臣来看,韩林儿或许早晚都是一死,只不过被廖永忠的好大喜功而提前了。而廖永忠最后也没有好下场,“洪武八年(1357)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龙凤”二字很难让人不联想到韩林儿的龙凤政权,这说不定也是朱元璋迟来的报复。

所以说,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在平定南方割据势力节节胜利后,本来是想让廖永忠把韩林儿接到应天府好生养着,结果人刚行船到瓜步,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就被溺死河中。这一死不管是主观是客观,结果来说可以说是大快人心,人人松了一口气。第二年,朱元璋顺势改元为吴,下一年正式称帝,大明王朝建立。(腾讯文化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