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初创科举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后来废科举又废学校

2020-10-31 15:20:08 作者: 隋文帝初创科

诏书颁发后,隋文帝杨坚下令“国子学惟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校并废”。一时,全国各级学校一律被废除,只有国子学保留70名学生而已。隋文帝的诏书虽然承认儒学和学校对于兴德教、移风易俗,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但竟以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为理由,下令废除各级学校。所谓的“今宜从简”,实际上等于废除各级学校。

纵观隋朝科举,其包括常科和特科两大类项目。常科是指常年定期举行的考试科目,特科是临时指定的科目。以秀才科为例,大约从开皇七年创立,到隋朝灭亡,科考的秀才及第者只有11人。而据有关统计,隋朝常科、特科及第的一共也只有89人,无疑是作用不大。

另外,科举和学校在看似公平的竞争下,其本质并不公平,来看一下这些学校的介绍。国子学:受教育者为三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太学:受教育者为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庶学:受教育者为八品以下的官员以及平民子弟。从上面可以看出,家里没有权力或者金钱的,其实只能望学兴叹。

为啥隋文帝这么不用心

好好的一个科举制度,而且是自己一手发明出来的,隋文帝为何不用心推广呢?其实文帝的本心,或许根本就不在发扬光大制度本身,而在于用制度实现其他目的:夺回官员任命权!

南北朝及以前的朝代,中央政府的选官权只到达州郡长官这一级,自州郡以下的属吏,比如刺史的副手长史、司马,以及各部门执行人员诸曹参军等官员,都由州郡长官自行选拔,这样很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州郡长官是本地真正的一把手,举之使之升天,按之使之入地,谁也不敢不听长官的,朝廷的权威却极度弱化。

北方原本是北周的天下,许多原北周勋臣盘踞在地方上。杨家夺了宇文家的天下,他们能忍,现在又在他们虎口中夺食,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隋文帝灭陈后强行推广北朝文化,曾经引起激变,所以贸然夺回全体官员的任命权,无异于火上浇油。

其实,科举制相当于隋文帝想出来的一个折衷办法。通过科举考试者,由吏部统一铨选授予官职,其中六品以上的供选者,由吏部尚书亲自甄选分配,六品以下的由吏部侍郎负责分配。选官权一下子从地方州县上交到中央。一时之间,官员任命权以另外一种面貌,悄悄地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转移。从这个角度理解,一切就都豁然开朗了。

科举制度

隋炀帝复开学校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重新恢复了崇儒兴学的政策,在他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炀帝即位,复兴教诱。”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杨广不仅兴办学校,还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隋炀帝

然而,隋炀帝在国家初建、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大兴土木,修建京杭运河和东都洛阳等耗费人力的工程,尤其是在修建大运河时期动用人力过多,民心尽失,加上对关陇集权的政治改革和三征高丽,导致了统治危机,这也是隋朝后来灭亡的导火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