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初创科举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后来废科举又废学校

2020-10-31 15:20:08 作者: 隋文帝初创科

隋文帝杨坚出身名门望族。相传他是西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代世孙。其父杨忠,是北周名将之一,早年随宇文泰在关西起义,赐姓普六茹氏。立过大功,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后来,杨坚推翻北周周静帝,自立为帝,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建都长安。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攻灭陈国一统天下,结束了西晋灭亡之后接近三百年的分裂,设立三省六部、实行科举,影响了中国未来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迎来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

隋文帝

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它的开创者是隋文帝杨坚。既然隋文帝能够开创科举,说明他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皇帝,然而在他晚年竟下令废除全国各地的学校,仅留下一所国子学,要知道,开皇年间隋朝人口达到700余万户,只招72个学生,那升学压力不是一般大。

为何要实行科举

科举制其实是一种选官制度。在科举考试确立之前,各个朝代选官制度大概有世卿世禄制、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

世卿世禄制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带有世袭性质的选人制度,在秦朝以后已经绝迹。

世卿世禄

察举制是汉朝以来最流行的选官方式,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 。基本方法是各郡国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由中央进行甄选任用。其弊端在于察举推荐之权很大部分是在基层,所以时间久了,地方州郡只推荐自己的关系户,这就导致政治大族的出现,如汉末袁氏的四世三公。

孝廉

九品中正制是在三国时期出现的,也是靠察举、推荐,但负责推荐的大中正官员由朝廷派出,地方上的豪门大族无法再垄断推荐权。这一项制度的弊端是过于看重门第出身,没过多久,原本就掌握着舆论和选举权的豪门大族,再次实现了家族与政治的合流,出现了所谓的“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这种现象在东晋时代登峰造极,王、谢等大家族轮流执政。

九品中正制

军功制起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秦朝,到了汉朝本已被消灭。但到了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武人得势,又意外地复活了。

秦军功爵制

总而言之,无非是之前做官有两个标准: 第一出身贵族,第二才是才能,并且都要靠关系, 因为这个原因就形成了很多势力集团,严重威胁皇权,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隋文帝杨坚实行科举制选拨人才。相比以前靠人脉做官的制度,科举制严重打击了隋朝的豪门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的初创及废除

为实现国家对各级学校的有效管理,隋文帝杨坚创设国子寺,令其从太常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国家教育部门的最高行政机构,使学校教育在国家政权中有了独立的地位。国子监设置祭酒一人,专门掌管国家教育事业,是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长官,而在此之前,教育一直是隶属于其他部门的。国子祭酒下设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国子监和国子祭酒体制的设置,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使学校教育有了社会组织的保证。从学校体制来看,隋朝中央官学除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还设有书学(习文字)、算学(习计数)和律学(习法令)。这一创举,让开皇年间出现了“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的盛况。

国子监

然而,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却下了一道诏书: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子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痒序,开进仕之路,伫贤之人。化有名,空度罗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明加奖励。(《隋书高帝纪》)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