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李岩、刘希尧、贺锦,这三位李自成麾下的制将军有何争议?

2020-11-02 22:30:48 作者: 明史:李岩、

独委派贺锦带着刘宗敏麾下的中营将领威武将军党守素、威武将军辛思忠攻略甘肃和青海,因曾配合刘宗敏一起入甘肃作战,且在刘宗敏离开后,又有两位中营帅标的主要将领受他指挥,所以被误会为“帅标制将军”。

而《国榷》把刘希尧的职位搞错的原因比较简单,刘希尧是在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清朝顺治六年)时,因抗清,跟左营制将军刘芳亮一起战死在湖南郴州,因此,有可能把他当成了刘芳亮的副手。

《国榷》没成书前,原稿曾经于顺治四年时被窃,作者谈迁不得不重新写,又花了三十多年才成书,这中间或许有很多史料的记载,因原稿遗失,而不如第一稿真实。

至于最后一位有争议的李岩,小编更倾向于他没有担任过制将军,其一,他是文职,其二,他的资历不够。制将军在李自成进北京后,全部是封侯的,李岩当时跟随李自成才四年,他要做了制将军,那帮老资格会闹事的。

《明史》中把李岩、贺锦、刘希尧一起列名,估计是因为名声及地位,贺锦、刘希尧在制将军级别的序列里,是资格最老的,革、左五营偌大的名声,自然要写出来。

而李岩在史书的记载中,是明朝前兵部尚书的儿子,自己也是举人,在起义军的序列中,也只有牛金星在文凭上能跟他有一比,这样的文化人自然也要点明,无非是误会他当了将军。

至于制将军序列的其余将军为何没注明?这就跟三国时期刘备称汉中王时,劝进表中的排序一样,后归降的马超可以领衔,老资格赵云就只能归纳到“等一百二十人”中间去隐姓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