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笔锋变化
米芾学到了二王的一些技巧,就自称"八面出锋",在宋代四大家里以独特多变的笔法而成名。王羲之的笔锋变化多么丰富则可想而知。
看”前“字的最后一笔,表面看来是轻重的变化,很多人也是这样临写的,这就会失去笔法的神韵,仔细看竖的起笔与中段的细微形态,这个笔画的粗细变化主要是通过笔锋锋面的拧转形成的。
再看这个女字的撇画,我们仔细观察,你有没有注意到,撇画不是直线,但也不是规律的曲线,这一撇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中间有一个笔锋面的转变。最后的比较丰腴的弧线就是换了第二个锋面后,没有再调锋,而笔毫的弹性加上发力的惯性而形成的独特形态。
再举一个例字,虽然不是同一个笔画,但是书写是一次完成的,更可以说明笔锋变化的情况。看下面。
最后举一个你想不到的例子,我们还看再字,第一笔和第二笔的连线具有笔锋的变化。
再字包围结构这点空间里,只能看到三个行笔的中段,而三次行笔中段都有变化,聚集了轻重和笔锋的两种变化方式。
看到这些,我们是不是该由衷的说一句:王羲之不是书圣谁是书圣!
三、笔画连接的妙韵
讲了两边和中段,下面谈谈不同方向的线条要连接在一起有什么方式。最常见的方式是化直为曲,连绵书写。在行书和草书中广泛应用。
这里主要讲我们平常容易忽略的技巧细节。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不同笔画方向的结合点-覆盖。就是行笔过去后,下一笔在经过笔的行笔路线。要特别注意,这并不是说要把前面的行笔路线全部重复一遍,而是部分的覆盖,这样覆盖的区域,两笔之间的角度,两笔本身的粗细都可以影响到最终的呈现,很容易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看"试"的最后一横。看"议"的第一个点,都是覆盖的效果。
看静""字,的第三横远远比其他笔画粗,非常显眼,这是一个复杂的覆盖行笔,最后形成了独特的形态。厚实又突出。
还有一种是搭接。也就是没有太多的交叉覆盖的部分,就是两部分搭在一起,看"受"字包盖左边。再看"比"字的左竖提。书写的时候用一个下切的动作使笔锋的位置下移,锋面也借此产生转换。
这种搭接会造成一种强烈的体积感,使字看起来更立体,如巨石,如建筑,为整体作品呈现,增加空间表现力。这是王羲之又一手独门绝技。
提高书法水平首先是提高眼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品和技巧分析能力。看得到前贤绝技之妙处,临帖练习时,才可能学习、掌握这些技巧,这就是所谓心摹手追。